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参考解析
解析:牙列缺失患者的上下颌称为无牙颌。制作全口义齿与无牙颌的解剖标志有密切关系。
1.上颌的解剖标志
(1)上颌牙槽嵴:呈弓背状,为全口义齿修复的基础。覆盖的黏膜表层为高度角化的鳞状上皮,黏膜下层与骨膜紧密相连,故能承担较大的咀嚼压力。
(2)上唇系带:位于上牙槽嵴唇侧中间部位的线性黏膜皱襞,其活动度大,义齿在该部位应形成切迹以免影响义齿的固位。
(3)上颊系带:位于上颌前磨牙区的颊侧黏膜皱襞,数目不定,义齿基托边缘在此处也应尽量形成切迹。
(4)颧突:位于上颌第一磨牙颊侧根部的骨突,黏膜较薄,与之相应的基托应作缓冲,否则会出现压痛或使义齿以此为支点前后翘动。
(5)上颌结节:是上颌牙槽嵴两侧远端的圆形骨突,颊侧多有明显倒凹,与颊黏膜之间形成颊间隙。此区对义齿的固位有重要意义,基托要在此做充分伸展。
(6)翼上颌切迹:其在上颌结节之后,为蝶骨翼突与上颌结节后缘之间的骨间隙,表面有黏膜覆盖形成软组织凹陷,是上颌义齿两侧后缘的界限。
(7)切牙乳突:位于上颌腭中缝的前端、上颌中切牙腭侧的梨形、软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软组织突起,其下有神经及血管通过,此处应做缓冲。
切牙乳突与上颌中切牙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因此切牙乳突是排上颌中切牙的参考标志:两个上颌中切牙的交界线应以切牙乳突为准;切牙乳突中点至上颌中切牙唇面8~10mm,上颌两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应通过切牙乳突中点前后1mm范围内。
(8)腭皱:位于上颌腭侧前部腭中缝的两侧,为不规则的波浪形组织横嵴,有辅助发音的作用。
(9)上颌硬区(上颌隆突):位于上颌的中央部,黏膜较薄,义齿在此应尽量缓冲。
(10)腭小凹:位于上腭中缝后部的两侧,软硬腭连接处的稍后方,多为2个,左右各一个。上颌义齿的后缘应在腭小凹后2mm处。
(11)颤动线:位于软硬腭交界部位的软腭上。颤动线分为前颤动线和后颤动线,前颤动线在硬腭和软腭的连接区,后颤动线在软腭腱膜和软腭肌的连接区。前后颤动线之间称为后堤区,此区宽2~12mm,有一定的弹性,上颌全口义齿组织面于此区形成后堤,使边缘封闭更好,有利于固位。
2.下颌的解剖标志
(1)下颌牙槽嵴:呈马蹄状,覆盖黏膜同上颌牙槽嵴,能承担较大压力。
(2)下颌唇系带:位于下牙槽嵴唇侧中间部位,义齿在此处应形成切迹。
(3)颊侧翼缘区:又称为颊棚区,位于下颌颊系带与嚼肌下段前缘之间。此区面积较大,骨质致密。义齿基托在此区内可有较大范围的伸展,可承担较大的力,有支持作用,并有稳定作用。
(4)远中颊角区:位于颊侧翼缘区之后,受嚼肌活动的影响,义齿基托在此不能过多伸展,否则易造成疼痛或义齿脱位。
(5)磨牙后垫:位于下颌最后磨牙牙槽嵴远端的黏膜软垫。下颌全口义齿后缘应止于磨牙后垫的前1/3~1/2处。
磨牙后垫稳定,很少吸收,因此可作为指导排牙的标志:从垂直向看,磨牙后垫可决定下颌平面的位置,下颌第一磨牙的平面应与磨牙后垫的1/2等高;从前后向看,下颌第二磨牙应位于磨牙后垫的前缘;从颊舌向看,磨牙后垫颊面、舌面向前与下颌尖牙的近中面形成一个三角形,下颌后牙的舌尖应位于此三角形内。
(6)舌系带:位于口底中线部,动度较大,基托边缘在此应形成切迹。
(7)舌下腺:位于舌系带的两侧。随下颌舌骨肌的运动而上下活动,基托边缘不应妨碍下颌舌骨肌的升降,否则将影响义齿固位。
(8)下颌硬区(下颌隆突):位于双尖牙根部舌侧,向舌侧凸起,个体差异较大,此处黏膜较薄,组织面应在此做适当缓冲。
(9)下颌舌骨嵴:位于下颌舌面后部,从第三磨牙斜向前至双尖牙区,黏膜较薄,其下方常有不同程度的倒凹,基托在此应做适当缓冲。
(10)舌侧翼缘区:是下颌全口义齿舌侧基托接触部位的解剖标志,从前向后包括舌系带、舌下腺、下颌舌骨肌、舌腭肌、翼内肌、咽上缩肌。舌侧翼缘区后部是下颌全口义齿固位的重要部位,此区基托应有足够的伸展。
1.上颌的解剖标志
(1)上颌牙槽嵴:呈弓背状,为全口义齿修复的基础。覆盖的黏膜表层为高度角化的鳞状上皮,黏膜下层与骨膜紧密相连,故能承担较大的咀嚼压力。
(2)上唇系带:位于上牙槽嵴唇侧中间部位的线性黏膜皱襞,其活动度大,义齿在该部位应形成切迹以免影响义齿的固位。
(3)上颊系带:位于上颌前磨牙区的颊侧黏膜皱襞,数目不定,义齿基托边缘在此处也应尽量形成切迹。
(4)颧突:位于上颌第一磨牙颊侧根部的骨突,黏膜较薄,与之相应的基托应作缓冲,否则会出现压痛或使义齿以此为支点前后翘动。
(5)上颌结节:是上颌牙槽嵴两侧远端的圆形骨突,颊侧多有明显倒凹,与颊黏膜之间形成颊间隙。此区对义齿的固位有重要意义,基托要在此做充分伸展。
(6)翼上颌切迹:其在上颌结节之后,为蝶骨翼突与上颌结节后缘之间的骨间隙,表面有黏膜覆盖形成软组织凹陷,是上颌义齿两侧后缘的界限。
(7)切牙乳突:位于上颌腭中缝的前端、上颌中切牙腭侧的梨形、软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软组织突起,其下有神经及血管通过,此处应做缓冲。
切牙乳突与上颌中切牙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因此切牙乳突是排上颌中切牙的参考标志:两个上颌中切牙的交界线应以切牙乳突为准;切牙乳突中点至上颌中切牙唇面8~10mm,上颌两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应通过切牙乳突中点前后1mm范围内。
(8)腭皱:位于上颌腭侧前部腭中缝的两侧,为不规则的波浪形组织横嵴,有辅助发音的作用。
(9)上颌硬区(上颌隆突):位于上颌的中央部,黏膜较薄,义齿在此应尽量缓冲。
(10)腭小凹:位于上腭中缝后部的两侧,软硬腭连接处的稍后方,多为2个,左右各一个。上颌义齿的后缘应在腭小凹后2mm处。
(11)颤动线:位于软硬腭交界部位的软腭上。颤动线分为前颤动线和后颤动线,前颤动线在硬腭和软腭的连接区,后颤动线在软腭腱膜和软腭肌的连接区。前后颤动线之间称为后堤区,此区宽2~12mm,有一定的弹性,上颌全口义齿组织面于此区形成后堤,使边缘封闭更好,有利于固位。
2.下颌的解剖标志
(1)下颌牙槽嵴:呈马蹄状,覆盖黏膜同上颌牙槽嵴,能承担较大压力。
(2)下颌唇系带:位于下牙槽嵴唇侧中间部位,义齿在此处应形成切迹。
(3)颊侧翼缘区:又称为颊棚区,位于下颌颊系带与嚼肌下段前缘之间。此区面积较大,骨质致密。义齿基托在此区内可有较大范围的伸展,可承担较大的力,有支持作用,并有稳定作用。
(4)远中颊角区:位于颊侧翼缘区之后,受嚼肌活动的影响,义齿基托在此不能过多伸展,否则易造成疼痛或义齿脱位。
(5)磨牙后垫:位于下颌最后磨牙牙槽嵴远端的黏膜软垫。下颌全口义齿后缘应止于磨牙后垫的前1/3~1/2处。
磨牙后垫稳定,很少吸收,因此可作为指导排牙的标志:从垂直向看,磨牙后垫可决定下颌平面的位置,下颌第一磨牙的平面应与磨牙后垫的1/2等高;从前后向看,下颌第二磨牙应位于磨牙后垫的前缘;从颊舌向看,磨牙后垫颊面、舌面向前与下颌尖牙的近中面形成一个三角形,下颌后牙的舌尖应位于此三角形内。
(6)舌系带:位于口底中线部,动度较大,基托边缘在此应形成切迹。
(7)舌下腺:位于舌系带的两侧。随下颌舌骨肌的运动而上下活动,基托边缘不应妨碍下颌舌骨肌的升降,否则将影响义齿固位。
(8)下颌硬区(下颌隆突):位于双尖牙根部舌侧,向舌侧凸起,个体差异较大,此处黏膜较薄,组织面应在此做适当缓冲。
(9)下颌舌骨嵴:位于下颌舌面后部,从第三磨牙斜向前至双尖牙区,黏膜较薄,其下方常有不同程度的倒凹,基托在此应做适当缓冲。
(10)舌侧翼缘区:是下颌全口义齿舌侧基托接触部位的解剖标志,从前向后包括舌系带、舌下腺、下颌舌骨肌、舌腭肌、翼内肌、咽上缩肌。舌侧翼缘区后部是下颌全口义齿固位的重要部位,此区基托应有足够的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