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最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朝后期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
行省最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朝后期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
相关考题: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行省不受中央的节制
元人虞集《道园学古录》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这表明()A、行省独立于中书省管辖之外B、行省与中书省具有平等关系C、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D、行省和中书省没有隶属关系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全国所有地区都设置了行省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下列关于行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当时全国分设10个行省B、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C、行省官员有更改赋税征收制度的自主权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逐渐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单选题《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
单选题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