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机关要从赵一、钱二、孙三、李四、周五、吴六等六位同志中选拔三位同志组成团队出国公干。基于多种原因,在人员组成上,有关领导通过长期工作考察,得出下列判断:(1)如果不选拔钱二,则选拔李四。(2)或者不选拔赵一,或者不选拔孙三。(3)只有不选拔钱二,才不选拔孙三。(4)如果选拔吴六则不选拔周五,则选拔李四。(5)选拔赵一和吴六。据此,下列哪项判断正确表达了领导还要选拔的一位出国人选?()A、钱二B、孙三C、李四D、周五

某机关要从赵一、钱二、孙三、李四、周五、吴六等六位同志中选拔三位同志组成团队出国公干。基于多种原因,在人员组成上,有关领导通过长期工作考察,得出下列判断:(1)如果不选拔钱二,则选拔李四。(2)或者不选拔赵一,或者不选拔孙三。(3)只有不选拔钱二,才不选拔孙三。(4)如果选拔吴六则不选拔周五,则选拔李四。(5)选拔赵一和吴六。据此,下列哪项判断正确表达了领导还要选拔的一位出国人选?()

  • A、钱二
  • B、孙三
  • C、李四
  • D、周五

相关考题:

赵、钱、孙、李四人共同出资创办一家合伙企业,生产加工豆类制品。为了扩大经营,合伙企业于2000年10月向银行贷款10万元,还款期限为1年。2001年6月经赵、钱、孙三位合伙人的同意,合伙人李退伙。银行贷款到期时,合伙企业发生亏损,无力偿还,这笔银行贷款应该由( )。A.合伙企业偿还B.赵、钱、孙偿还C.赵、钱、孙、李按照合伙协议的比例偿还D.赵、钱、孙、李承担连带责任

某机关接待科一日迎来三位访客:老赵、老钱和老孙。会谈后,该科三位同志发现,本科的科长、副科长和科员三人的姓恰好与这三位访客的姓一样。另外,还存在下列情况:(1)访客老钱的家在无锡。(2)访客老赵是位老工人,有28年工龄。(3)副科长家住在南京与无锡之间的某地。(4)科员与孙姓同志竟然是小学同学。(5)访客之一是副科长的邻居,他也是一位老工人,工龄按年头算恰好是科长任职时间的3倍。(6)与副科长同姓的访客家住南京。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推出下列哪项判断为真?( )A.科长姓赵,副科长姓钱,科员姓孙B.科长姓钱,副科长姓孙,科员姓赵C.科长姓孙,副科长姓赵,科员姓钱D.科长姓孙,副科长姓钱,科员姓赵

某机关要从赵一、钱二、孙三、李四、周五、吴六等六位同志中选拔三位同志组成团队出国公干。基于多种原因,在人员组成上,有关领导通过长期工作考察,得出下列判断:(1)如果不选拔钱二,则选拔李四。(2)或者不选拔赵一,或者不选拔孙三。(3)只有不选拔钱二,才不选拔孙三。(4)如果选拔吴六则不选拔周五,则选拔李四。(5)选拔赵一和吴六。据此,下列哪项判断正确表达了领导还要选拔的一位出国人选?( )A.钱二B.孙三C.李四D.周五

某公司要从赵、钱、孙、李、周、吴等6位职员中挑选两人出国洽谈项目,在挑选时注意到了以下情况:(1)吴与钱不能同去;(2)只有孙去时,钱才能去;(3)若李去,则周也去;(4)要么赵去,要么李去;(5)如果钱不去,则赵也不能去;(6)由于某种原因,孙不能去。据此,可以推出( )A.赵、周两人去B.李、吴两人去C.李、周两人去D.钱、吴两人去

某大学将在赵、钱、孙、李、周、吴等6位同学中选拔几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通过一段时问的训练考察.老师们对过6位同学形成如下共识:(1)不选拔赵;(2)或者选拔孙,或者不选拔钱;(3)如果选拔李,则不选拔周;(4)赵、钱、周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5)如果不选拔赵.则一定要选拔李;(6)选拔孙,或者选拔吴。据此,可以推出( )A.选拔赵、钱、孙B.选拔钱、孙、李C.选拔孙、李、吴D.选拔李、周、吴

赵、钱、孙、李四个人中既有大人也有小孩。给他们称体重时,赵、钱两人的体重几乎等于孙、李两人的体重;将钱、李对换一下,赵、李两人的体重明显大于孙、钱两人的体重,并且赵、孙两人的体重还小于钱的体重。根据题干信息,下面哪项是赵、钱、孙、李的体重的正确顺序(由重到轻)?A.李、钱、赵、孙B.李、钱、孙、赵C.钱、孙、李、赵D.钱、赵、李、孙

赵、钱、孙、李、吴、郑、王七名保安每周轮流值夜班。就值班时间而言。现已知赵比孙晚一天;李比吴晚两天;钱比王早三天;郑在钱、孙之间,并且是在星期四。根据上述题干,下面哪一项关于值夜班的选项是真的?A.吴在星期日。B.李在星期二。C.钱在星期二。D.孙在星期五。

某班有三个小组,赵、钱、孙三人分属不同的小组。这次语文考试成绩公布,情况如下:赵和三人中的第3小组那位不一样,孙比三人中第1小组的那位的成绩低,三人中第3小组的那位比钱分数高。若赵、钱、孙三人按语文成绩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赵、钱、孙B.赵、孙、钱C.钱、赵、孙D.孙、赵、钱

赵、钱、孙、李四人合作完成一项统计工作,工作完成后领导发现其中有一个统计表出现数据错误,遂询问赵、钱、孙、李四人。询问情况如下:赵说:“这个统计表不是我做的。”钱说:“这个部分是李完成的。”孙说:“这个统计表是钱做的。”李说:“钱说的是不对的,”他们当中只有三人说真话,且该统计表由四人中的一人独立完成,是:A 赵B 钱C 孙D 李

某单位重视对年轻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在一次培训计划中,单位负责人决定在赵、钱、孙、李、周、吴六人中挑几名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人选需要满足下列要求:赵、李两人中只挑一人参加;李、孙两人中也只挑一人参加;赵、钱两人中至少挑一人参加,赵、周、吴三人中需有两人参加,对钱和孙的安排要相同;如果周参加,那李也必须参加。根据以上要求,可以肯定不参加培训的人为:A.赵、钱B.周、吴C.孙、李D.李、周

某班有三个小组,赵、钱、孙三人分属不同的小组。这次语文考试成绩公布.情况如下:赵和三人中的第3小组那位不一样,孙比三人中第l小组的那位的成绩低,三人中第3小组的那位比钱分数高。若赵、钱、孙三人按语文成绩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赵、钱、孙B.赵、孙、钱C.钱、赵、孙D.孙、赵、钱

现在准备从赵、钱、孙、李、周、吴、郑七位工程师中选出四人组成攻关组,集中优势兵力研制A型高技术产品。为使工作更有成效,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1)赵去钱不去; (2)钱去李、郑不去;(3)孙、李至少去一人;(4)周、赵只能去一人;(5)吴与孙要么都去,要么都不去。据此可知,攻关组的具体成员是:A赵、李、吴、孙B钱、孙、周、吴C赵、李、吴、周D钱、李、孙、吴

钱、孙、李、吴、郑、王七名保安每周轮流值夜班。就值班时间而言,现已知赵比孙晚一天;李比吴晚两天;钱比王早三天;郑在钱、孙之间,并且是在星期四。下面哪个关于值夜班的选项是真的?(  )A.吴在星期日B.李在星期二C.钱在星期二D.孙在星期五

赵某与钱某原本是好友,赵某受钱某之托,为钱某保管一幅名画(价值800万元)达三年之久。某日,钱某来赵某家取画时,赵某要求钱某支付10万元保管费,钱某不同意。赵某突然起了杀意,为使名画不被钱某取回进而据为己有,用花瓶猛砸钱某的头部,钱某头部受重伤后昏倒,不省人事,赵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刚好此时,赵某的朋友孙某来访。赵某向孙某说“我摊上大事了”,要求孙某和自己一起将钱某的尸体埋在野外,孙某同意。  二人一起将钱某抬至汽车的后座,由赵某开车,孙某坐在钱某身边。开车期间,赵某不断地说“真不该一时冲动”,“悔之晚矣”。其间,孙某感觉钱某身体动了一下,仔细察看,发现钱某并没有死。但是,孙某未将此事告诉赵某。到野外后,赵某一人挖坑并将钱某埋入地下(致钱某窒息身亡),孙某一直站在旁边没做什么,只是反复催促赵某动作快一点。  一个月后,孙某对赵某说:“你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我也做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你将那幅名画给我,否则向公安机关揭发你的杀人罪行。”三日后,赵某将一幅赝品(价值8000元)交给孙某。孙某误以为是真品,以600万元的价格卖给李某。李某发现自己购买了赝品,向公安机关告发孙某,导致案发。问题:1.关于赵某杀害钱某以便将名画据为己有这一事实,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关于赵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为毁灭罪证而将钱某活埋导致其窒息死亡这一事实,可能存在哪几种主要处理意见?各自的理由是什么?3.孙某对钱某的死亡构成何罪(说明理由)?是成立间接正犯还是成立帮助犯(从犯)?4.孙某向赵某索要名画的行为构成何罪(说明理由)?关于法定刑的适用与犯罪形态的认定,可能存在哪几种观点?5.孙某将赝品出卖给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赵某与钱某原本是好友,赵某受钱某之托,为钱某保管一幅名画(价值800万元)达三年之久。某日,钱某来赵某家取画时,赵某要求钱某支付10万元保管费,钱某不同意。赵某突然起了杀意,为使名画不被钱某取回进而据为己有,用花瓶猛砸钱某的头部,钱某头部受重伤后昏倒,不省人事,赵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刚好此时,赵某的朋友孙某来访。赵某向孙某说“我摊上大事了”,要求孙某和自己一起将钱某的尸体埋在野外,孙某同意。 二人一起将钱某抬至汽车的后座,由赵某开车,孙某坐在钱某身边。开车期间,赵某不断地说“真不该一时冲动”,“悔之晚矣”。其间,孙某感觉钱某身体动了一下,仔细察看,发现钱某并没有死。但是,孙某未将此事告诉赵某。到野外后,赵某一人挖坑并将钱某埋入地下(致钱某窒息身亡),孙某一直站在旁边没做什么,只是反复催促赵某动作快一点。 一个月后,孙某对赵某说:“你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我也做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你将那幅名画给我,否则向公安机关揭发你的杀人罪行。”三日后,赵某将一幅赝品(价值8000元)交给孙某。孙某误以为是真品,以600万元的价格卖给李某。李某发现自己购买了赝品,向公安机关告发孙某,导致案发。孙某对钱某的死亡构成何罪(说明理由)?是成立间接正犯还是成立帮助犯(从犯)?

赵、钱、孙、李四人欲就其各自的新设计提出专利申请,()符合外观设计之特征?A、赵某的名人雕塑B、钱某的手工缝制布鞋C、孙某的手机外形D、李某的木地板的木本色

赵某与钱某原本是好友,赵某受钱某之托,为钱某保管一幅名画(价值800万元)达三年之久。某日,钱某来赵某家取画时,赵某要求钱某支付10万元保管费,钱某不同意。赵某突然起了杀意,为使名画不被钱某取回进而据为己有,用花瓶猛砸钱某的头部,钱某头部受重伤后昏倒,不省人事,赵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刚好此时,赵某的朋友孙某来访。赵某向孙某说“我摊上大事了”,要求孙某和自己一起将钱某的尸体埋在野外,孙某同意。 二人一起将钱某抬至汽车的后座,由赵某开车,孙某坐在钱某身边。开车期间,赵某不断地说“真不该一时冲动”,“悔之晚矣”。其间,孙某感觉钱某身体动了一下,仔细察看,发现钱某并没有死。但是,孙某未将此事告诉赵某。到野外后,赵某一人挖坑并将钱某埋入地下(致钱某窒息身亡),孙某一直站在旁边没做什么,只是反复催促赵某动作快一点。 一个月后,孙某对赵某说:“你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我也做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你将那幅名画给我,否则向公安机关揭发你的杀人罪行。”三日后,赵某将一幅赝品(价值8000元)交给孙某。孙某误以为是真品,以600万元的价格卖给李某。李某发现自己购买了赝品,向公安机关告发孙某,导致案发。孙某将赝品出卖给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赵某与钱某原本是好友,赵某受钱某之托,为钱某保管一幅名画(价值800万元)达三年之久。某日,钱某来赵某家取画时,赵某要求钱某支付10万元保管费,钱某不同意。赵某突然起了杀意,为使名画不被钱某取回进而据为己有,用花瓶猛砸钱某的头部,钱某头部受重伤后昏倒,不省人事,赵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刚好此时,赵某的朋友孙某来访。赵某向孙某说“我摊上大事了”,要求孙某和自己一起将钱某的尸体埋在野外,孙某同意。 二人一起将钱某抬至汽车的后座,由赵某开车,孙某坐在钱某身边。开车期间,赵某不断地说“真不该一时冲动”,“悔之晚矣”。其间,孙某感觉钱某身体动了一下,仔细察看,发现钱某并没有死。但是,孙某未将此事告诉赵某。到野外后,赵某一人挖坑并将钱某埋入地下(致钱某窒息身亡),孙某一直站在旁边没做什么,只是反复催促赵某动作快一点。 一个月后,孙某对赵某说:“你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我也做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你将那幅名画给我,否则向公安机关揭发你的杀人罪行。”三日后,赵某将一幅赝品(价值8000元)交给孙某。孙某误以为是真品,以600万元的价格卖给李某。李某发现自己购买了赝品,向公安机关告发孙某,导致案发。孙某向赵某索要名画的行为构成何罪(说明理由)?关于法定刑的适用与犯罪形态的认定,可能存在哪几种观点?

赵某与钱某原本是好友,赵某受钱某之托,为钱某保管一幅名画(价值800万元)达三年之久。某日,钱某来赵某家取画时,赵某要求钱某支付10万元保管费,钱某不同意。赵某突然起了杀意,为使名画不被钱某取回进而据为己有,用花瓶猛砸钱某的头部,钱某头部受重伤后昏倒,不省人事,赵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刚好此时,赵某的朋友孙某来访。赵某向孙某说“我摊上大事了”,要求孙某和自己一起将钱某的尸体埋在野外,孙某同意。 二人一起将钱某抬至汽车的后座,由赵某开车,孙某坐在钱某身边。开车期间,赵某不断地说“真不该一时冲动”,“悔之晚矣”。其间,孙某感觉钱某身体动了一下,仔细察看,发现钱某并没有死。但是,孙某未将此事告诉赵某。到野外后,赵某一人挖坑并将钱某埋入地下(致钱某窒息身亡),孙某一直站在旁边没做什么,只是反复催促赵某动作快一点。 一个月后,孙某对赵某说:“你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我也做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你将那幅名画给我,否则向公安机关揭发你的杀人罪行。”三日后,赵某将一幅赝品(价值8000元)交给孙某。孙某误以为是真品,以600万元的价格卖给李某。李某发现自己购买了赝品,向公安机关告发孙某,导致案发。关于赵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为毁灭罪证而将钱某活埋导致其窒息死亡这一事实,可能存在哪几种主要处理意见?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问答题赵某与钱某原本是好友,赵某受钱某之托,为钱某保管一幅名画(价值800万元)达三年之久。某日,钱某来赵某家取画时,赵某要求钱某支付10万元保管费,钱某不同意。赵某突然起了杀意,为使名画不被钱某取回进而据为己有,用花瓶猛砸钱某的头部,钱某头部受重伤后昏倒,不省人事,赵某以为钱某已经死亡。刚好此时,赵某的朋友孙某来访。赵某向孙某说“我摊上大事了”,要求孙某和自己一起将钱某的尸体埋在野外,孙某同意。 二人一起将钱某抬至汽车的后座,由赵某开车,孙某坐在钱某身边。开车期间,赵某不断地说“真不该一时冲动”,“悔之晚矣”。其间,孙某感觉钱某身体动了一下,仔细察看,发现钱某并没有死。但是,孙某未将此事告诉赵某。到野外后,赵某一人挖坑并将钱某埋入地下(致钱某窒息身亡),孙某一直站在旁边没做什么,只是反复催促赵某动作快一点。 一个月后,孙某对赵某说:“你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我也做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你将那幅名画给我,否则向公安机关揭发你的杀人罪行。”三日后,赵某将一幅赝品(价值8000元)交给孙某。孙某误以为是真品,以600万元的价格卖给李某。李某发现自己购买了赝品,向公安机关告发孙某,导致案发。关于赵某杀害钱某以便将名画据为己有这一事实,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各自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