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为皖南事变而作的题词。A对B错

判断题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为皖南事变而作的题词。
A

B


参考解析

解析: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故本题说法正确。

相关考题: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对()的控诉和回击?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为()事变殉难者的题词。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对什么的控诉和回击?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 )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 A、七七事变B、八一三事变C、皖南事变D、五二血案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为万难事变而做的题词,其作者是( )A.周恩来B.陈毅C.毛泽东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为皖南事变而作的题词。其作者是( )。A.叶挺B.周恩来C.陈毅D.毛泽东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周恩来同志在( )后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控诉和回击。A.七七事变B.八一三事变C.皖南事变D.西安事变

84.“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 )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A.七七事变B.八一三事变C.皖南事变D.五二血案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为皖南事变而作的题词。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在皖南事变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事变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A、七七B、八一三C、皖南

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是为()而题。A、四一二政变B、七一五政变C、西安事变D、皖南事变

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真相。A、晋西事变B、皖南事变C、平江惨案D、确山惨案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指什么事件()。A、七七事变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皖南事变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事变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A、七七B、八•一三C、皖南D、四•一二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A、西安事变B、四一二政变C、皖南事变

1941年,《新华日报》上刊出周恩来的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此题词是为()而写A、博山惨案B、确山惨案C、皖南事变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为而作的亲笔题词()A、华北事变B、西安事变C、皖南事变D、七七事变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的题词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单选题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是为()而题。A四一二政变B七一五政变C西安事变D皖南事变

单选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在皖南事变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

单选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A七七事变B八一三事变C皖南事变D五二血案

单选题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写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真相。A晋西事变B皖南事变C平江惨案D确山惨案

单选题1941年,《新华日报》上刊出周恩来的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此题词是为()而写A博山惨案B确山惨案C皖南事变

单选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指什么事件()。A七七事变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皖南事变

单选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A西安事变B四一二政变C皖南事变

问答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的题词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