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Z文件中,正点的低(中)云状云高,由人工输入,为编报iRiXhVV中的h,当无Nh的云时,若无云高值,均写入////(2500)。

新长Z文件中,正点的低(中)云状云高,由人工输入,为编报iRiXhVV中的h,当无Nh的云时,若无云高值,均写入////(2500)。


相关考题:

在AIIiii-YYYYMM.TXT文件中,云量、云状、云高要素的方式位相同。

在编发航空报时,若某高度层次上有几种云同时存在,在编报该层次的云组时,云状C选用电码大的云状编报。

2014年1月1日起基准站、基站人工定时观测时次调整为每日5次。基准站、基站观测云量、云高,不观测云状,云高前不记录云属;一般站不进行云的观测。

Cb云的云量在危险报中编报(判断)判断量,在航空报中编报()。

天气现象起止时间相隔15min或以内需用虚线连接时,MOI正点观测编报界面可按实际出现的起止时间输入,长Z和A中自动转为3个半角空格。

总云量为10-,无缝隙。下层布满SctrA,从云隙中可见上层有云,云状无法判定。则云状记录为()。

MOI中,关于降水在正点观测编报界面中的开放及统计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8时只开放12小时降水输入B、14时和20时只开放6小时降水输入C、其它时次6小时降水输入和12小时降水输入均开放D、正点观测编报中的降水统计分为挂接雨量计(自动)和未挂接雨量计(人工)两部分

MOI软件中“常规要素”中的积雪单位和“正点观测编报”中的积雪单位是不同的。

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新长Z文件)格式内容共13段,第8段为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数据,该段标识符为()。A、CWB、MRC、MW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后,一般站的长Z文件中总云量、低云量、编报云量、云高、云状、云状编码等记录按()处理。 A、0B、正常C、缺测

()的云,一律不编报。A、云顶低于测站B、云底低于测站而云顶高于测站C、难以判断云状的微量

长z文件中,气压数据段3小时变压、24小时变压在非正点时刻记录为()A、空B、缺测C、正常

在08、14、20时整点前半小时(31~00分)内观测到大风、龙卷、冰雹等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其相关内容合并在正点长Z文件中,不另发重要天气报。

假如预报有相同云底高的积雨云和浓积云时,则云状只编报CB,云量按()来编报。A、CB的云量B、TCU的云量C、CB和TCU的总云量

电码表中,h指的是最低的云底部高度,当云高1000─1500时编报()A、3B、4C、5D、6

在天气报的云状编报中,确定云天演变指示性是根据当时所出现具体云状和云状演变趋势来判断的,即指示性的判断具有相对性。

长Z文件中,CW段为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数据,包括要素为:()A、能见度B、总、低云量,编报云量,云高C、云状云状编码(云码)D、天气现象编码E、过去天气描述时间周期F、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G、小时蒸发量H、地面状态

航报编制中,云层组可以用“()”和“()”两种方式输入,具体采取何种方式由航空报编报参数中的设置确定。

判断题天气现象起止时间相隔15min或以内需用虚线连接时,MOI正点观测编报界面可按实际出现的起止时间输入,长Z和A中自动转为3个半角空格。A对B错

判断题在编发航空报时,若某高度层次上有几种云同时存在,在编报该层次的云组时,云状C选用电码大的云状编报。A对B错

填空题Cb云的云量在危险报中编报(判断)判断量,在航空报中编报()。

多选题长Z文件中,CW段为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数据,包括要素为:()A能见度B总、低云量,编报云量,云高C云状云状编码(云码)D天气现象编码E过去天气描述时间周期F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G小时蒸发量H地面状态

单选题需要编发超过更正报失效的长Z文件,软件不能自动加更正标识传输入库,为首次更正时,要人工将文件名加CCA,同时将长Z文件中首行基本信息段的文件更正标识()改为CCA。A099B000C999DCCA

判断题在天气报的云状编报中,确定云天演变指示性是根据当时所出现具体云状和云状演变趋势来判断的,即指示性的判断具有相对性。A对B错

单选题长z文件中,气压数据段3小时变压、24小时变压在非正点时刻记录为()A空B缺测C正常

单选题电码表中,h指的是最低的云底部高度,当云高1000─1500时编报()A3B4C5D6

多选题MOI中,关于降水在正点观测编报界面中的开放及统计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8时只开放12小时降水输入B14时和20时只开放6小时降水输入C其它时次6小时降水输入和12小时降水输入均开放D正点观测编报中的降水统计分为挂接雨量计(自动)和未挂接雨量计(人工)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