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次数超过500次的属于()的“情节严重”情形。A、侮辱罪B、诽谤罪C、侵犯著作犯罪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次数超过500次的属于()的“情节严重”情形。

  • A、侮辱罪
  • B、诽谤罪
  • C、侵犯著作犯罪
  • 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相关考题: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适用我国《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行为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 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的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C.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D.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刑事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在社交网络上,为捏造事实而编造的虚假信息被转发500次以上最可能构成()。 A.侮辱罪B.诽谤罪C.寻衅滋事罪D.诈骗罪

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超过500次的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3年)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盗窃他人的QQ账号和密码可能构成()。A、侮辱罪B、侵犯通信自由罪C、侵犯著作犯罪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通过在公共网站上发信息,凭空编造并借助互联网广泛地扩散传播与真实情况不符的虚伪事实,以达到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目的属于()。A、侮辱罪B、诽谤罪C、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构成“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情形。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浏览次数达到3000次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300次C、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十分痛苦的D、2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适用我国()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A、《宪法》B、《刑法》C、《网络安全法》D、《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适用我国《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

在互联网环境下,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犯罪的行为,构成()。A、侮辱罪B、侵犯通信自由罪C、侵犯著作犯罪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行为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中“情节严重”的情形。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的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C、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D、三年内曾因诽谤受过刑事处罚,又诽谤他人的E、盗用个人的电信账号和密码

在社交网络上,为捏造事实而编造的虚假信息被转发500次以上最可能构成()。A、侮辱罪B、诽谤罪C、寻衅滋事罪D、诈骗罪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次数超过500次的,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到500次以上的,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情形。A、10000次B、5000次C、500000次D、100000次

陈某是某单位内部人员,为获得一己私利,违反约定向他人提供该单位商业秘密。陈某的行为可能构成()。A、编造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B、侮辱罪侵犯商业秘密罪C、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D、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

以()或者其他方法()侮辱他人或者()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B、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C、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D、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与诽谤罪的区别在于()A、客观表现上有所不同B、侵犯的对象不同C、犯罪目的的具体内容不同D、侵害的客体不同

下列情形构成诽谤罪的是()。A、张某捏造诽谤他人的事实并在互联网上发布,该信息被浏览达3500次B、王某捏造诽谤他人的事实并在互联网上发布,该信息被转发600次C、雷某因诽谤被处行政拘留5日后,2年内该人又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D、杜某捏造诽谤他人的事实并在信息网络发布,造成了被诽谤人的父亲精神失常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以上的,构成诽谤罪的严重情节。A、300B、400C、500D、600

多选题《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B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C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D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判断题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不属于网络违法犯罪。A对B错

判断题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网络违法犯罪。A对B错

单选题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以上的,构成诽谤罪的严重情节。A300B400C500D600

填空题以()或者其他方法()侮辱他人或者()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