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时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是()A、c=2b-aB、c=a+bC、c=a+2bD、c=2a+b

t℃时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是()

  • A、c=2b-a
  • B、c=a+b
  • C、c=a+2b
  • D、c=2a+b

相关考题:

(2)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物质。

20℃时将一定量某物质的溶液蒸发掉10g水,析出溶质1g,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求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g。 A、30B、25C、28.5D、36

使食盐从常温下的食盐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最好方法是( )。 A.冷却B.蒸发溶剂C.升高温度D.先冷却再加热

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 g、10 g、15 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A.c=a+bB.c=2b-aC.c=a+2bD.c=2a-b

一、考题回顾题目:《结晶》3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关的操作。(2)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3)试讲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4)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注:图片节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1页二、考题解析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海水晒盐场。【提出问题】海水晒盐的原理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明。【学生回答】海水中含有氯化钠,在晒盐的过程中,水分蒸发但是氯化钠不会蒸发,最后水分蒸发完了之后就会得到氯化钠,实现海水晒盐的目的。【提出问题】从水溶液中获取固体的方式还有哪些?如何在实验室中实现蒸发溶剂得到固体的目的?一起学习“蒸发与结晶”。环节二:新课教学1.结晶的方式【提出问题】进行以下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从溶液中获取溶质的晶体有哪些方式?【教师实验】实验1:取10 mL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搅拌至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实验2:在一个盛有30 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制成硝酸钾饱和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实验1:有较多的晶体析出,说明通过加热蒸发溶剂的方式可以从溶液中获取晶体;实验2:放入水中降温的烧杯中有晶体析出,说明通过给饱和溶液降温也可以从溶液中获取晶体。【教师总结】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可以从它的水溶液中析出。人们通常把从洛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提出问题】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结晶的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蒸发溶剂结晶,降温结晶。【教师总结】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掉溶剂,溶质就会结晶析出,比如氯化钠的水溶液。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比如硝酸钾等,还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这也就是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两种方式:蒸发结晶与冷却结晶。2.蒸发结晶【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要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得到晶体,正确的操作是怎样的?结合刚才教师的操作进行说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蒸发皿中的液体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②加热时,应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③加热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④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小心地放在石棉网上。【教师引导】参照实验操作要领完成食盐水的蒸发结晶操作。(学生实验,教师引导。)环节三:拓展提高【提出问题】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请说明其中所蕴含的分别是通过何种方式结晶?【解析】“夏天晒盐”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结晶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冬天气温低,纯碱易结晶析出。因此“夏天晒盐”蕴含的是蒸发结晶,“冬天捞碱”蕴含的是降温结晶。根据溶解度受影响的大小,选择结晶的操作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作业:课下思考——混有少量氯化钠晶体的硝酸钾,如何应用本节课的知识提纯硝酸钾?

将6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100克,冷却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质量不变B、溶质、溶剂质量发生变化C、溶液为饱和溶液,浓度不变D、有晶体析出,溶剂质量不变

在化工生产中,蒸发指的是将不挥发性物质的稀溶渡加热沸腾,使部分溶剂汽化,以提高溶液的()的单元操作。蒸发过程中经常采用饱和水蒸气间壁加热的方法,通常把作热源用的蒸气称为(),从溶液蒸发出的蒸气称为()。

蒸发操作的目的是()A、获得浓缩的溶液直接作为化工产品或半成品B、脱除溶剂并增至浓饱和状态,然后再加以冷却,即采用蒸发、结晶的联合操作以获得固体溶质C、脱除杂质,制取纯净的溶剂D、加热物质,以达到所需温度

20℃某A物质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蒸发掉20g水,有5gA析出,则此温度下蒸发掉100g水应析出A物质()g。A、25B、20C、10

在化工生产中,蒸发是指把不挥发物料的溶液加热至沸腾,使溶剂气化,从而获得气体或浓缩,析出固体的单元操作。

利用加热方式使溶液中一部分溶剂气化并除去,以提高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或析出固体溶质的操作叫蒸发。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A、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B、将2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D、将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固体

蒸发是利用溶液中溶质的(),用加热的方法使部分溶剂汽化并除去()溶液的浓度或析出溶质。

蒸发是通过()的方法将溶液中溶剂汽化而使溶液增浓的操作。A、冷却B、加热C、结晶D、盐析

如果使溶质A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则不能采取的方法为()。A、蒸发溶剂B、冷却溶液C、加入少量AD、增大压强

蒸发指的是将()物质的稀溶液加热沸腾,使部分溶剂汽化,以提高溶液的浓度的单元操作。

在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如果将温度降低,则此溶液()A、一定析出物质或晶体B、不析出物质但仍为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D、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蒸发操作是将含有()溶质的溶液加热沸腾,使其中的()溶剂()汽化,从而将溶液()的过程。

蒸发操作的过程是加热溶液,使之在一定的温度下(),使溶剂汽化,使物料().

蒸发操作的过程是加热溶液,使之在一定的温度下沸腾,使溶剂汽化,使物料()A、升高温度B、浓缩C、增加焓值D、成为固体

填空题蒸发操作是将含有()溶质的溶液加热沸腾,使其中的()溶剂()汽化,从而将溶液()的过程。

单选题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A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B将2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D将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固体

填空题蒸发指的是将()物质的稀溶液加热沸腾,使部分溶剂汽化,以提高溶液的浓度的单元操作。

单选题在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如果将温度降低,则此溶液()A一定析出物质或晶体B不析出物质但仍为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D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填空题蒸发操作的过程是加热溶液,使之在一定的温度下(),使溶剂汽化,使物料().

填空题蒸发是利用溶液中溶质的(),用加热的方法使部分溶剂汽化并除去()溶液的浓度或析出溶质。

单选题将7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10℃,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下列各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是()A硝酸钠的溶解度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