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无计划也无可能于可预见的未来会计期间结算的长期外币货币性应收项目应当视同为( )。A.被套期项目B.现金流量套期C.境外经营投资套期D.期权套期
既无计划也无可能于可预见的未来会计期间结算的长期外币货币性应收项目应当视同为( )。
A.被套期项目
B.现金流量套期
C.境外经营投资套期
D.期权套期
相关考题:
案例分析题七(本题8分)a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国内一家通信设备及产品制造和销售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自2×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销售商品价格中均不含增值税。2×11年1月,a公司财务部将编制的2×1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提交公司总会计师审核。总会计师在审核中发现以下情况:(1)a公司2×10年12月31日存货中包含专为生产h218手机而持有的配件10 000套,每套成本为1 600元。预计将每套配件组装成一部h218手机还需发生加工成本160元。h218手机是a公司新开发的一款手机,于2×10年8月推出市场,最初定价为每部2 300元。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由于a公司的竞争对手推出与h218手机性能类似的其他新款手机,致使a公司h218手机的市场价格下降,a公司所持有的h218手机配件的市场价格亦随之下降。至2×10年12月31日,h218手机的市场价格下降为每部1 900元,h218手机配件的市场价格下降为每套1 500元。每部h218手机预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为其单位售价的10%。财务部认为,2×10年12月31日h218手机配件每套的成本高于其市场价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为此,以该配件在2×10年12月31日每套1 500元的市场价格为计算基础,对h218手机配件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100万元。(2)a公司2×10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中包含了一条w型通信设备生产线。该生产线系2×07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账面原值为21 600万元。a公司对该生产线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寿命为7年,预计净残值为600万元。税法规定,对该生产线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该生产线预计净残值为0。2×09年,由于行业竞争对手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通信设备产品,对a公司产生不利影响,使w型通信设备生产线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大幅度减少。2×09年12月31日,该生产线账面价值为15 6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3 600万元,a公司据此对该生产线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 000万元。2×10年,由于市场形势好转,a公司w型通信设备生产线经济绩效有所提高。2×10年12月31日,该生产线账面价值为 11 0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1 800万元,两者的差额为800万元。财务部认为,既然导致w型通信设备生产线发生减值损失的因素在2×10年末已经消失,以前减记的金额应在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 000万元的范围内转回,为此,转回了原计提的该生产线固定资产减值准备800万元。假定a公司将w型通信设备生产线作为单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要求:1分析、判断事项(1)中,a公司财务部对h218手机配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2分析、判断事项(2)中,a公司财务部转回w型通信设备生产线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3确定事项(2)中w型通信设备生产线在2×08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假定该生产线在2×07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为21 600万元)。4分析、判断事项(2)中,2×08年因会计和税收对w型通信设备生产线折旧计算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说明应就该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还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该差异导致a公司2×08年所得税费用增加还是减少。
母公司2008年5月2日销售给子公司产品一批,销售收入为468 000元(含增值税),该批产品成本为280 000元,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子公司购入后于2008年9月26日全部出售给集团外部企业,销售收入为585 000元(含增值税)。则母公司在编制2008年度合并会计报表时,应编制的抵销分录是( )。A.借:营业收入 280 000贷:营业成本 280 000B.借:营业收入 400 000贷:营业成本 400 000C.借:营业收入 468 000贷:营业成本 468 000D.借:营业收入 585 000贷:营业成本 585 000
( )是将资本看作是所有者投入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获得该项能力所拥有的资源或资金,它反映企业所拥有的一定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以与其相当的实物量的现时购买力货币数量表示。A.财务资本B.实物资本C.财务资本维护D.实物资本维护
下列会计原则在通货膨胀会计中具有新的含义的是( )。A.成本效益原则B.重要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谨慎性原则E.收入确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