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出自()。 A.《礼记·大学》B.《孟子·离娄下》C.《韩非子·五蠹》D.《中庸》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出自()。

A.《礼记·大学》

B.《孟子·离娄下》

C.《韩非子·五蠹》

D.《中庸》


相关考题:

下列句子中“之”相当助词“的”的是() A、当其无,有车之用。B、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之二虫又何知?D、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

下列中国古代法律格言与其蕴含的法学理论对应不正确的是A.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执法必严,执法必公B.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法律具有强制性C.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依法治国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家提出运用赏罚的主要方法有()A.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B.赏功罚罪,赏勇罚怯,赏富罚贫C.信赏必罚D.厚赏重罚E.赏誉同轨

下列句子中,“之”字是代词的有()A、当其无,有车之用。B、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之二虫又何知?D、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

下列句子中“之”字是代词的是()A、当其无,有车之用。B、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之二虫又何知?D、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

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问题:(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下列与题干体现的意思类似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C.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D.一人一义,十人十义

下列中国古代法律格言与其蕴含的法学理论对应不正确的是()。A.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执法必严,执法必公B.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法律具有强制性C.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依法治国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下列中国古代法律格言与其蕴含的法学理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A.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执法必严,执法必公B.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法律具有强制性C.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依法治国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