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季节,以放养为主的3 周龄雏鸭群,少数雏鸭绒毛卷曲,不愿走动,强迫走动时步态不稳,有的转圈,呈阵发性发作; 最后倒地抽搐呈角弓反张死亡。病死鸭剖检未见肝肿大。对发病雏鸭最宜采取的措施是() A.紧急接种鸭瘟弱毒疫苗B.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C.加强鸭舍通风和降温D.饲料中添加硫胺素E.饲料中补充生育酚

晚春季节,以放养为主的3 周龄雏鸭群,少数雏鸭绒毛卷曲,不愿走动,强迫走动时步态不稳,有的转圈,呈阵发性发作; 最后倒地抽搐呈角弓反张死亡。病死鸭剖检未见肝肿大。对发病雏鸭最宜采取的措施是()

A.紧急接种鸭瘟弱毒疫苗

B.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C.加强鸭舍通风和降温

D.饲料中添加硫胺素

E.饲料中补充生育酚


相关考题:

3日龄雏鸭发病,表现为发病急,死亡快。感染鸭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随后出现阵发性抽搐,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多数鸭在临死之前,头颈背向,呈角弓反张之状,剖检见肝脏明显肿大,表面有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该病最可能是( )A.鸭传染性浆膜炎B.禽流感C.禽霍乱D.鸭传染性肝炎E.鸭瘟

鸭病毒性肝炎发生于20日龄内的雏鸭,表现:腹泻、神经症状、肝肿大呈土黄色,质脆易碎。(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技术手段就是通过免疫接种使其具有较强的抗体水平以来抵抗病毒的侵袭。我国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主要是接种A、3~7日龄雏鸭B、7~14日龄雏鸭C、种鸭D、14~28日龄雏鸭E、1日龄雏鸭

雏鸭,厌食、昏睡、行动呆滞,全身抽搐、角弓反张。剖检见肝脏肿大、质脆、发黄、表面有大小不等出血斑点。该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接种敏感雏鸭,其日龄应是()。 A、1-7日龄B、8-12日龄C、15-20日龄D、20-25日龄E、25-30日龄

雏鸭,2周龄,角弓反张,突然死亡。剖检见肝脏肿胀,有大量出血点。病原检查为无囊膜、单股RNA的病毒。该病最可能的病原是()。 A、鸭瘟病毒B、番鸭细小病毒C、鸭坦布苏病毒D、鸭甲型肝炎病毒E、减蛋综合征病毒

晚春季节,以放养为主的3 周龄雏鸭群,少数雏鸭绒毛卷曲,不愿走动,强迫走动时步态不稳,有的转圈,呈阵发性发作; 最后倒地抽搐呈角弓反张死亡。病死鸭剖检未见肝肿大。该病最可能的诊断是() A.鸭瘟B.鸭病毒性肝炎C.中暑D.维生素B1 缺乏症E.维生素E 缺乏症

晚春季节,以放养为主的3 周龄雏鸭群,少数雏鸭绒毛卷曲,不愿走动,强迫走动时步态不稳,有的转圈,呈阵发性发作; 最后倒地抽搐呈角弓反张死亡。病死鸭剖检未见肝肿大。鸭群发生该病可能的原因是() A.采食大量的水生植物B.采食大量的鱼虾C.暴露阳光下时间太长D.疫苗免疫失败E.强毒株侵袭

春季,某养殖场1000只5周龄雏鸭由网上转为地面平养后发病,表现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废绝,缩头垂翅,多伏卧不愿走动,拉稀,排黄绿色或血色粪便,2至3天后死亡。另有少数鸭出现神经症状和呼吸困难并发生死亡。用地克珠利治疗,鸭群消化道症状减轻,死亡率下降。该鸭群主要发生的是( )A、大肠杆菌B、沙门氏杆菌C、鸭浆膜炎D、鸭球虫病E、鸭绦虫病该鸭群还需要使用的治疗药物是( )A、阿苯达唑B、青霉素C、泰妙菌素D、氟苯尼考E、地美硝唑

3、鸭瘟在自然流行中,发病和死亡较严重的是()A.刚出壳雏鸭B.7日龄雏鸭C.成年鸭D.2周龄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