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新瑞白)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常温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新瑞白)贮藏温度应为()。

  • A、2~8℃
  • B、不超过20℃
  • C、不超过25℃
  • D、常温

相关考题:

下列药物中与造血生长因子无关的是A、维生素BB、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D、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E、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患者,男性,常易感冒,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有时出现高热。血常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0.4乘以十的九次方/L。该患者应诊断为A、重度粒细胞减少B、中度粒细胞减少C、轻度粒细胞减少D、极轻度粒细胞减少E、极重度粒细胞减少治疗重度粒细胞减少疗效明确,可使中性粒细胞迅速增多的药物是A、碳酸锂B、重组人红-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重组人单-粒系集落刺激因子D、重组人红-单系集落刺激因子E、重组人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是A.硫酸亚铁B.叶酸C.重组人促红素D.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E.维生素K

下列药物中与造血生长因子无关的是A.维生素B12B.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D.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E.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列药物中与造血生长因子无关的是A.维生素BB.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D.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E.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氟维司群注射液(芙仕得)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不超过30℃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A、发热B、头痛C、皮疹D、骨痛E、肌肉痛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升高白细胞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个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是()。A、腺苷脱氢酶ADAB、重组人胰岛素C、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D、人集落刺激因子

患者,男性,常易感冒,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有时出现高热。血常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0.4×109/L。治疗重度粒细胞减少疗效明确,可使中性粒细胞迅速增多的药物是()A、碳酸锂B、重组人红-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重组人单-粒系集落刺激因子D、重组人红-单系集落刺激因子E、重组人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津优力)说明书推荐的“给药频次”是()。A、每日1次B、每周1次C、每周2次D、每次化疗后给药1次

克唑替尼胶囊(赛可瑞)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常温

戈利木单抗注射液(欣普尼)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常温

来那度胺胶囊(瑞复美)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不超过30℃

培门冬酶注射液(艾阳)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常温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津优力)说明书推荐的“单次给药剂量”是()。A、10μg/kgB、20μg/kgC、50μg/kgD、100μg/kg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新瑞白)说明书推荐的“单次给药剂量”是()。A、6mgB、12mgC、15mgD、18mg

德谷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达)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常温

达诺瑞韦钠片(戈诺卫)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常温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新瑞白)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A、骨髓抑制B、肝功能损伤C、肾功能损伤D、骨骼肌肉痛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新瑞白)给药途径是()。A、肌肉注射B、皮下注射C、腹腔注射D、静脉滴注

阿舒瑞韦软胶囊(速维普)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不超过30℃

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安维汀)贮藏温度应为()。A、2~8℃B、不超过20℃C、不超过25℃D、28和30天

单选题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药物是()。A硫酸亚铁B叶酸C重组人促红素D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E维生素K

单选题世界上第一个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是()。A腺苷脱氢酶ADAB重组人胰岛素C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D人集落刺激因子

单选题患者,男性,常易感冒,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有时出现高热。血常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0.4×109/L。治疗重度粒细胞减少疗效明确,可使中性粒细胞迅速增多的药物是()A碳酸锂B重组人红-粒系集落刺激因子C重组人单-粒系集落刺激因子D重组人红-单系集落刺激因子E重组人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单选题治疗巨幼细胞贫血的药物是(  )。A硫酸亚铁B叶酸C重组人促红素D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E维生素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