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库房中验证测点均匀性布点数量不得少于()个。A、10B、2C、3D、9

每个库房中验证测点均匀性布点数量不得少于()个。

  • A、10
  • B、2
  • C、3
  • D、9

相关考题:

每个库房配备的灭火器不得少于()个。A.1B.2C.3D.4

每台独立的冷藏冷冻药品运输车箱安装的测点终端数量不得少于()。 A、1个B、2个C、3个D、4个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均匀性时,测点数不宜少于30个,测点间距不宜大于0.2~0.4m。()

单洞隧道地表沉降断面布设时,每个断面的测点不得少于( ))个。A.2B.3C.5D.7

低应变检测时受检桩宜布置()到()个测点,每个测点记录有效信号不宜少于()个。

每个库房配备的灭火器不得少于()个。A、1B、2C、3D、4

烟尘测试时,每个测点断面采样次数不得少于()次,每个测点连续采样时间不得少于()min,每台锅炉所采样品的累计采气量不得少于()m3。

验证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验证的对象及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布局验证测点,布点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测量,每()仓面面积应不少于一个测点,每一浇筑层应不少于3个测点。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浇筑层面上。A、50㎡B、100㎡C、150㎡D、200㎡

每个排汽口压力测点数目不得少于2个,也无需超过8个。

回弹法测试混凝土强度时测区应符合()A、每个测区弹击不少于20个B、每个测区弹击不少于10个C、回弹点间距不应小于30mmD、测区可随意分布

回弹法测试混凝土强度时测区应符合()A、每个测区弹击不少于16个点B、每个测区弹击不少于10个点C、每个测区不小于20Cm×20CmD、每个测区不小于2Cm×20Cm

量测结构构件应变时,测点布置应符合:对受弯构件()。A、应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沿截面高度布置测点,每个截面不宜少于2个B、应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沿截面高度布置测点,每个截面不宜少于3个C、当需要量测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时,布置测点数不宜少于4个D、当需要量测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时,布置测点数不宜少于5个

量测结构构件应变时,测点布置应符合:对轴心受力构件,()。A、应在构件量测截面两侧或四侧沿轴线方向相对布置测点B、应在构件量测截面两侧或四侧沿对角线方向相对布置测点C、每个截面不少于2个D、每个截面不少于5个

有关表面温度测点要求说法正确的()。A、热箱每个外壁的内、外表面分别对应布6个温度测点B、试件框热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20个C、试件框冷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15个点D、热箱外壁及试件框每个表面温度测点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

后装拔出法的测点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按单个构件检测时,应在构件上均匀布置3个测点B、按批抽样检测时,最小样本容量不宜少于10个C、测点不得布置在混凝土浇注面D、在构件的受力较大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点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井点采用()的布设原则。A、均匀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B、均匀性布点与放射性布点相结合C、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D、控制性布点与均匀性布点相结合

单选题每个库房配备的灭火器不得少于()个。A1B2C3D4

单选题布设GPS网时,应与施工平面控制网中的已有控制点(尤其是起算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个(中、小建筑物GPS控制网点联测数不少于2个),且最好能均匀分布于测区中A2B3C4D5

多选题回弹法测试混凝土强度时测区应符合()A每个测区弹击不少于16个点B每个测区弹击不少于10个点C每个测区不小于20Cm×20CmD每个测区不小于2Cm×20Cm

单选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井点采用()的布设原则。A均匀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B均匀性布点与放射性布点相结合C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D控制性布点与均匀性布点相结合

填空题烟尘测试时,每个测点断面采样次数不得少于()次,每个测点连续采样时间不得少于()min,每台锅炉所采样品的累计采气量不得少于()m3。

填空题低应变检测时受检桩宜布置()到()个测点,每个测点记录有效信号不宜少于()个。

填空题当同批构件按批抽样检测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且不少于()件,每个构件不少于()个测点。

单选题回弹法测试混凝土强度时测区应符合()A每个测区弹击不少于20个B每个测区弹击不少于10个C回弹点间距不应小于30mmD测区可随意分布

单选题单层库房库门的数量不宜过多,但数量不得少于()A1个B2个C3个D4个

多选题有关表面温度测点要求说法正确的是()。A热箱每个外壁的内、外表面分别对应布6个温度测点B试件框热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20个。C试件框冷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15个点D热箱外壁及试件框每个表面温度测点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