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自然植被经常需要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A、样地数目B、样地的排列C、样地上的群落和物种D、样地的大小

生态环境自然植被经常需要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

  • A、样地数目
  • B、样地的排列
  • C、样地上的群落和物种
  • D、样地的大小

相关考题:

关于植物样方调查的正确说法有( )。A.样方大小可根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B.可用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量C.可随机确定样方面积D.可依据物种数量及其均匀性调整样方

进行森林植被样方调查时,确定样地的面积的依据是( )。A.群落分层状况B.群落中乔木的胸径C.群落中乔木的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数

进行自然植被现状调查时,要根据( )确定样方面积。A.样地面积B.植株密度C.土地条件D.植被类型

植被样方调查中,表示植被中的重要值为()。A:优势度+密度+频度B:相对优势度+相对密度+相对频度C:样地密度+样地优势度D:优势度+相对密度

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一般草本而言,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 ) m^2A. 1 B. 10 C. 100 D. 200

进行森林植被样方调查时,确定样地面积的依据是( )。A. 群落分层状况 B. 群落中乔木的胸径C. 群落中乔木的数量 D. 群落中的物种数

采用样方法进行的某次植被调查的“种植面积”曲线如图4,最合理的样方数量为( )。A.10个B.40个C.60个D.80个

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森林而言,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 () m^2A. 1 B. 10C. 100 D. 200

进行自然植被现状调查时,要根据()确定样方面积。A:样地面积B:植株密度C:土地条件D:植被类型

制定植被样方调查方案时,应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合理确定()。A:样地的面积B:样地的数量C:样地的分布D:样地的物种数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样方地大小需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B:样方调查主要是进行物种调查和覆盖度调查C:一般可用物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D:自然植被经常需要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一般草本的样地在10m2以上

关于植物样方调查的正确说法有()。A:样方大小可根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B:可用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量C:可随机确定样方面积D:可依据物种数量及其均匀性调整样方

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灌木林样,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 ) m^2A. 1 B. 10 C. 100 D. 200

某地区植被数量较少,分布不均,且较分散,分布范围较广,适宜采取的调查方法是:A:样方调查法B:样线调查法C:样点调查法D:全查法

制定植被样方调查方案时,应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合理确定( )。A.样地的面积B.样地的数量C.样地的分布D.样地的物种数量

采用样方法进行的某次植被调查的“种~面积”曲线如下图,最合理的样方数量为()。A:10个B:40个C:60个D:80个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关于生态影响调查中的现场勘察,说法正确的是( )。A.如文件资料翔实,验收调查可不开展现场勘察B.只选择项目涉及的区域与对象进行勘察C.现场勘察的调查内容、位置、因子原则上与环评文件一致D.如环评未开展样方调查,现场勘察不再需要开展样方调查

某个物种在调查中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调查样方数的百分比是该物种的()。

进行森林植被样方调查时,确定样地的面积的依据是()。A、群落分层状况B、群落中乔木的胸径C、群落中乔木的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数

可用于区域陆生植被调查的方法有()。A、资料收集B、样方调查C、遥感方法D、专家咨询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三级评价生态现状调查的最低要求是()。A、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B、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说明样方地的生物量和植被类型C、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说明样方地的生物量D、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单选题进行森林植被样方调查时,确定样地的面积的依据是()。A群落分层状况B群落中乔木的胸径C群落中乔木的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数

多选题可用于区域陆生植被调查的方法有()。A资料收集B样方调查C遥感方法D专家咨询

多选题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择样方需要()A随机取样B样方面积从0.25~10m2C根据密度确定样方面积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单选题生态环境自然植被经常需要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样方调查中首先须确定()。A样地数目B样地的排列C样地上的群落和物种D样地的大小

单选题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森林而言,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A1㎡B10㎡C100㎡D200㎡

单选题植被样方调查中,表示植被中的重要值为( )A优势度+密度+频度B相对优势度+相对密度+相对频度C样地密度+样地优势度D优势度+相对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