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流域降雨总量P=100mm,产流总量R=40mm,初始Pa=50mm,降雨后流域包气带蓄满,则Wm=()mm。A、90B、100C、110

已知流域降雨总量P=100mm,产流总量R=40mm,初始Pa=50mm,降雨后流域包气带蓄满,则Wm=()mm。

  • A、90
  • B、100
  • C、110

相关考题:

已知递延期为m的n期年金,计算其现值的公式有( )。 A.PA=A(P/A,r,n)(P/F,r,m)B.PA=A(P/A,r,m)(P/F,r,n)C.PA=A[(P/A,r,m+n)-(P/A,r,n)]D.PA=A[(P/A,r,m+n)-(P/A,r,m)]E.PA=A(F/A,r,n)(P/F,r,m+n)

某流域集水面积为800平方公里,暴雨径流系数为0.48,在该流域上降了一场暴雨,历时为5小时,平均降雨强度为15毫米/小时。则降雨总量为()毫米,该场雨所产生的径流深为()毫米,径流总量为()立方米。

产流过程中,对降水过程做出再分配的参与者是()。A、流域气象因素B、流域下垫面因素C、降雨历时D、降雨强度

已知闭合流域某时段R=100mm,P=200mm,E=150mm,则△S=()mm。A、-50B、50C、150D、250

降雨径流预报主要包括()预报。A、天气B、土壤墒情C、降雨产流D、流域汇流

对流域中某点而言,按蓄满产流概念,蓄满前的降雨不产流,净雨量为零。

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的降雨(P)径流(R)相关图P~Pa~R,当P相同时,应该Pa越大,()。A、损失愈大B、损失愈小C、R愈小D、R愈大

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的降雨(P)径流(R)相关图P~Pa~R,当Pa相同时,应该P越大,()。A、损失相对于P愈大B、损失相对于P愈小C、R愈大D、R愈小

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的降雨(P)径流(R)相关图P-Pa-R,当P相同时,应该Pa越大,()。A、损失越大,R越大B、损失越小,R越大C、损失越小,R越小D、损失越大,R越小

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的降雨(P)径流(R)相关图P-Pa-R,当Pa相同时,应该()。A、P越大,R越大B、P越大,R越小C、P越小,R越大D、P越小,R越小

对同一流域,降雨一定时,流域前期影响雨量大,损失小,则净雨多,产流大。

由于流域的地理、气候等特征差异,导致流域降雨产流机制不同。通常把降雨产流过程概化为()、()两种基本模式。A、融雪产流B、超渗产流C、降雨产流D、蓄满产流

一次暴雨的降雨强度过程线下的面积表示该次暴雨的()。A、平均降雨强度B、降雨总量C、净雨总量D、径流总量

某流域两次降雨量不同,两次降雨所形成的径流总量一定不同。

蓄满产流地区的一次降雨的产流量与该次降雨的()有关。A、总量B、强度C、历时

某流域一次降雨扣除蒸发后总量P=90mm,在出口断面形成的总径流量R=50mm,流域最大蓄水容量Im=120mm,按照蓄满产流模式,其前期影响雨量Pa=()A、80mmB、100mm面平均雨量C、50mmD、120mm

在降雨径流相关图上,当降雨量P相同时,Pa越大,径流深R()。A、越小B、越大C、相同D、大小不一定

在超渗产流地区,对于指定流域,一次降雨的产流量与()无关。A、降雨总量B、土壤含水量C、降雨强度D、河道特性

单选题已知流域降雨总量P=100mm,产流总量R=40mm,初始Pa=50mm,降雨后流域包气带蓄满,则Wm=()mm。A90B100C110

判断题某流域两次降雨量不同,两次降雨所形成的径流总量一定不同。A对B错

单选题在超渗产流地区,对于指定流域,一次降雨的产流量与()无关。A降雨总量B土壤含水量C降雨强度D河道特性

单选题蓄满产流地区的一次降雨的产流量与该次降雨的()有关。A总量B强度C历时

填空题某流域集水面积为800平方公里,暴雨径流系数为0.48,在该流域上降了一场暴雨,历时为5小时,平均降雨强度为15毫米/小时。则降雨总量为()毫米,该场雨所产生的径流深为()毫米,径流总量为()立方米。

单选题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的降雨(P)径流(R)相关图P-Pa-R,当流域次降雨量P相同时,降雨开始时的Pa越大,则(  )。[2011年真题]A损失越大,次洪径流深R越大B损失越小,次洪径流深R越大C损失越小,次洪径流深R越小D损失越大,次洪径流深R越小

多选题降雨径流预报主要包括()预报。A天气B土壤墒情C降雨产流D流域汇流

单选题某流域一次降雨扣除蒸发后总量P=90mm,在出口断面形成的总径流量R=50mm,流域最大蓄水容量Im=120mm,按照蓄满产流模式,其前期影响雨量Pa=()A80mmB100mm面平均雨量C50mmD120mm

单选题已知闭合流域某时段R=100mm,P=200mm,E=150mm,则△S=()mm。A-50B50C150D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