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电容器组电容器出厂试验中,将单元电容器加温到75℃~85℃,或用真空法,保持8h以上,应无渗漏油及箱壳变形现象。

并联电容器组电容器出厂试验中,将单元电容器加温到75℃~85℃,或用真空法,保持8h以上,应无渗漏油及箱壳变形现象。


相关考题:

《变电运维管理规定第9分册并联电容器组运维细则》:运行中的并联电容器组电抗器室温度不应超过35℃,当室温超过35℃时,干式三相重迭安装的电抗器线圈表面温度不应超过( )℃,单独安装不应超过75℃。70$;$75$;$80$;$85

并联电容器装置的设计,应根据电网条件、无功补偿要求确定补偿容量。在选择单台电容器额定容量时,下列哪种因素是不考虑的?A、电容器组设计容量 B、电容器组每相电容器串联、并联的台数C、电容器组的保护方式 D、电容器产品额定容量系列的优先值

并联电容器组应采用(),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电网中,星形接线电容器组的中性点()。每个串联段的电容器并联总容量不应超过()

电容器交流耐压试验电压为出厂试验电压的75%()

进行并联电容器试验时天气应晴朗,湿度不宜大于()A、75%B、80%C、85%D、90%

当单台电容器不能满足补偿容量的要求时,需要若干电容器并联才能组成并联电容器组。

并联电容器组交接试验中,电容器组各串联段的最大与最小电容之比应不超过1.02。

并联电容器组到货验收时厂家技术资料验收包含的资料有()。A、并联电容器组内设备包括电容器构架、串抗等全部设备的安装示意图B、电容器组围栏安装布置图C、并联电容器组型式试验和特殊试验报告(耐久性及耐爆能力试验报告)D、组部件包括单元电容器、避雷器、放电线圈、串联电抗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等的出厂试验报告、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合格证明

在并联电容组中,放电器与电容器组的连接方式为()。A、放电器串联一限流电阻后与电容器并联B、放电器、限流电阻、电容器三者串联。C、放电器与电容器直接并联D、放电器与电容器组串联

并联电容器组交接试验,极对壳工频耐压试验按出厂试验电压值的()%进行耐压。A、75B、80C、90D、100

并联电容器组中单台电容器表面严重破损、脱落、锈蚀或膨胀变形,开展C类检修,更换相应电容器。

并联电容器组竣工验收应核查并联电容器组安装记录、交接试验报告及出厂试验报告。

并联电容器组出厂试验可只对()单元进行,无需组装完成,如有其它规定或必要时,需将其组装完成进行出厂试验。A、电容器B、避雷器C、电抗器D、放电线圈

并联电容器出厂试验,15kV电压等级电容单元极对壳耐压试验电压值为()kV。A、42B、55C、65D、70

并联电容器组交接试验中,串联电抗器绝缘电阻将测试温度下的绝缘电阻换算到20℃下的绝缘电阻值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产品出厂试验值的70%。

并联电容器组交接试验验收中,电容器组桥臂、单相及整组电容值测量总容量3Mvar及以下电容器组偏差:()。A、-5%~+5%B、-10%~+10%C、-15%~+15%D、-20%~+20%

并联电容器组电容器组整体更换中,电容器铭牌、编号在()侧。A、设备B、通道C、内D、外

耦合电容器出厂验收内容包括耦合电容器外观、出厂试验过程和结果。

并联电容器组交接试验验收要保证所有试验项目齐全、合格,并与出厂试验数值无明显差异。

并联电容器组交接试验中,电容器极对壳绝缘电阻使用2500V摇表,绝缘电阻不低于2000MΩ。

并联电容器组交接试验验收中,电容器组各串联段的最大与最小电容之比应不超过()。A、1.02B、2.02C、1.12D、2.12

关于并联电容器组电容器单元巡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瓷套管表面清洁,无裂纹、无闪络放电和破损B、电容器单元无渗漏油、无膨胀变形、无过热C、电容器单元外壳油漆完好,无锈蚀D、电容器单元外壳有脱落

并联电容器组发生单只电容器炸裂,开展()类检修,更换电容器。A、AB、BC、CD、D

并联电容器组交接试验验收中,电容器组桥臂、单相及整组电容值测量总容量3Mvar以上电容器组偏差()。A、0%~+5%B、5%~+10%C、10%~+15%D、15%~+20%

并联电容器组中间验收项目应对电容器中的单台()测量交接试验项目进行资料检查或旁站见证及抽查。A、电容量B、电容器C、电容器阻值D、电容电压

串联补偿装置出厂验收中的电容器试验验收项目有电容器单元极对外壳绝缘电阻测量、()、电容器单元电容量测试、电容器介质的平均场强、电容器单元的耐爆容量。A、残压试验B、极对壳交流电压试验C、局部放电试验D、工频参考电压试验

单选题灵活交流输电中TCSC的含义为()。A固定串联电容器B固定并联电容器C并联电容器组D晶闸管控制串联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