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苏联建立后的主要政策是()。A结束“新经济政策”,推行“战时共产主义”B建立共产主义C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推行“新经济政策”D推行新政策

单选题
苏联建立后的主要政策是()。
A

结束“新经济政策”,推行“战时共产主义”

B

建立共产主义

C

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推行“新经济政策”

D

推行新政策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主要效仿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苏联D、日本

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A.马歇尔计划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遏制”苏联D.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

美国支持蒋介石反共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B.为了遏制苏联C.维护美国在华利益D.对国民党在中国的施政比较满意

新中国建立至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依附于苏联。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下列国家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先后顺序是()A、苏联、印度、美国、日本B、印度、苏联、美国、日本C、苏联、印度、日本、美国D、苏联、日本、美国、印度

二战后苏联最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是保育学校。

冷战时期,西欧始终把苏联作为主要威胁,长期奉行()加()的政策。

建国后我国在教育上学习苏联的形式主要有()。A、大量引进苏联的教科书B、邀请苏联专家讲学C、仿效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D、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苏联建立后的主要政策是()。A、结束“新经济政策”,推行“战时共产主义”B、建立共产主义C、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推行“新经济政策”D、推行新政策

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核心内容是()。A、马歇尔计划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遏制”苏联D、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这说明()A、苏联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苏联全面倒向资本主义阵营C、美国放弃遏制苏联的政策D、苏联开始实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政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下面哪个不是苏联战后外交政策的内容()。A、加强同东欧国家的团结合作,在东欧建立苏联的安全屏障B、积极发展和中国的关系C、维护世界和平与民主,揭露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D、支持亚洲国家的革命与建设

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C、全方位外交政策

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丘吉尔曾说“俄国的困难就是英国的困难”,表示将尽全力援助苏联;但二战结束后,他又公开发表“铁幕”演说,鼓吹对苏联的冷战。这些说明他()A、出尔反尔,典型的政客B、骨子里一直仇视苏联C、根据自身利益调整政策D、唯美国马首是瞻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十月革命C、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简述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问答题简述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多选题建国后我国在教育上学习苏联的形式主要有()。A大量引进苏联的教科书B邀请苏联专家讲学C仿效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D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多选题美国支持蒋介石反共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B为了“遏制苏联”C维护美国在华利益D对国民党在中国的施政比较满意

单选题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竞高达90010。这种变化是因为( )。A新经济政策缓和了东西方的矛盾B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C美英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问答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

单选题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十月革命C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