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无论采用悬杆悬吊或悬索悬吊,都应使安装的流速仪能在水平面范围内随导向尾翼转动,以()于测点上当时的流向。A斜交B垂直C平行D避开

单选题
无论采用悬杆悬吊或悬索悬吊,都应使安装的流速仪能在水平面范围内随导向尾翼转动,以()于测点上当时的流向。
A

斜交

B

垂直

C

平行

D

避开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某站采用悬索悬吊流速仪测流,流速仪至铅鱼底的高度为0.40m,则采用一点法(η=0.6)测流的最小水深为()。A.0.40mB.0.60mC.0.75mD.1.00m

提升机的作用是为悬吊平台上下运动提供动力,并且使悬吊平台能够停止在作业范围内的任意高度位置上。

百分表导向杆与测杆的安装方式不包括()等种类。A、用螺纹与测杆的螺孔旋接B、以锥度与测杆的孔压配C、用夹持块将导向杆夹固在测杆而位置则可调整D、导向杆与测杆平行安装

机械转子式流速仪的()为支承仪器工作和与悬吊设备相联的部件。A、旋转部件B、身架部件C、尾翼D、连接螺栓

现代斜拉桥的雏形是()。A、挂系悬吊式B、织机悬吊式C、底索承载式D、悬索承载式

把将要冒落的危岩或软弱岩层,用锚杆悬吊于上部的坚硬岩体上,由锚杆来承担危岩或软弱岩层的重量,锚杆的这种作用是()A、悬吊作用B、组合梁使用C、挤压加固拱作用D、减跨作用

机械转子式流速仪的尾翼安置在身架上,它的作用是使仪器保持()和方向正对水流流向。A、旋转B、静止C、平衡D、安全

无论采用悬杆悬吊或悬索悬吊,都应使安装的流速仪能在水平面范围内随()转动,以平行于测点上当时的流向。A、测船B、铅鱼C、桨叶D、导向尾翼

流速较大时,在不影响测验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适当加大铅鱼重量,采用合适的鱼形,来提高测验精度,但不能达到()的目的。A、减小悬索偏角B、减小流向偏角C、使测深准确D、控制流速仪稳定在测速点的预定位置

无论采用悬杆悬吊或悬索悬吊,都应使安装的流速仪能在水平面范围内随导向尾翼转动,以()于测点上当时的流向。A、斜交B、垂直C、平行D、避开

当断面上多数垂线的水深或流速较小时,流速仪宜采用()方式。A、悬杆悬吊B、悬索悬吊C、人工手持D、铅鱼带挂

流速仪单个流速测点上的测速历时一般采用100()。A、dB、hC、sD、ms

用横式采样器取样,在水深较大时,应采用()悬挂仪器。A、铅鱼B、悬索C、悬杆D、测绳

流速仪、流向仪、铅鱼或悬杆等属于水文缆道测流系统中的()A、信号采集仪器B、悬吊测验设备C、测验仪器载体D、手动、自动控制技术及设备

下列测验仪器设备配置中,属于大型测船的配置的是()等。A、每套悬吊设备1套计算机测流控制系统B、每套绞车配备2~3个铅鱼C、对讲机1对D、每套悬吊设备配3~5架流速仪

流速仪法测水的流速时,测点的分布应符合一条垂线上相邻两测点的最小间距不宜()流速仪旋桨或旋杯的直径。测水面流速时,流速仪转子旋转部分不得露出水面。测河底流速时,应将流速仪下放至()m水深以下,并应使仪器旋转部分的边缘离开河底2~5cm。A、小于,0.9B、大于,0.9C、小于,0.5D、大于,0.5

高层建筑的轴线竖向投测一般不采用()。A、经纬仪法B、吊线坠法C、垂准仪法D、悬吊钢尺法

单选题某站采用悬索悬吊流速仪测流,流速仪至铅鱼底的高度为0.40m,则采用一点法(η=0.6)测流的最小水深为()。A0.40mB0.60mC0.75mD1.00m

单选题流速较大时,在不影响测验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适当加大铅鱼重量,采用合适的鱼形,来提高测验精度,但不能达到()的目的。A减小悬索偏角B减小流向偏角C使测深准确D控制流速仪稳定在测速点的预定位置

单选题当断面上多数垂线的水深或流速较小时,流速仪宜采用()方式。A悬杆悬吊B悬索悬吊C人工手持D铅鱼带挂

单选题流速仪、流向仪、铅鱼或悬杆等属于水文缆道测流系统中的()A信号采集仪器B悬吊测验设备C测验仪器载体D手动、自动控制技术及设备

单选题无论采用悬杆悬吊或悬索悬吊,都应使安装的流速仪能在水平面范围内随()转动,以平行于测点上当时的流向。A测船B铅鱼C桨叶D导向尾翼

单选题机械转子式流速仪的尾翼安置在身架上,它的作用是使仪器保持()和方向正对水流流向。A旋转B静止C平衡D安全

单选题机械转子式流速仪的()为支承仪器工作和与悬吊设备相联的部件。A旋转部件B身架部件C尾翼D连接螺栓

单选题百分表导向杆与测杆的安装方式不包括()等种类。A用螺纹与测杆的螺孔旋接B以锥度与测杆的孔压配C用夹持块将导向杆夹固在测杆而位置则可调整D导向杆与测杆平行安装

填空题用流速仪施测某点的流速,实际上是测出流速仪在该点的()。

单选题把将要冒落的危岩或软弱岩层,用锚杆悬吊于上部的坚硬岩体上,由锚杆来承担危岩或软弱岩层的重量,锚杆的这种作用是()A悬吊作用B组合梁使用C挤压加固拱作用D减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