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甲公司是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国有企业,与乙生物研究院科技实业公司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丙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2500万股,每股面值1元。1999年7月12日,丙公司与A证券公司签订了股票承销协议,由A证券公司承销丙公司股票250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6.88元,承销期为7月12日至8月27日。按照协议规定,承销期结束时,A证券公司如未售完2500万股夏华公司股票,则应全部自行购入。事实上,至8月27日,承销期届满时,仍有541万股股票未能售出。A证券公司由于资金紧张,不愿购买售后剩余的541万股股票。遂向丙公司提出将541万股股票全部退还给丙公司,丙公司不允,于是A证券公司又在承销手续费等问题上提出新的要求,双方协议未果,诉至法院。证券包销与代销有何区别?

问答题
甲公司是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国有企业,与乙生物研究院科技实业公司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丙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2500万股,每股面值1元。1999年7月12日,丙公司与A证券公司签订了股票承销协议,由A证券公司承销丙公司股票250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6.88元,承销期为7月12日至8月27日。按照协议规定,承销期结束时,A证券公司如未售完2500万股夏华公司股票,则应全部自行购入。事实上,至8月27日,承销期届满时,仍有541万股股票未能售出。A证券公司由于资金紧张,不愿购买售后剩余的541万股股票。遂向丙公司提出将541万股股票全部退还给丙公司,丙公司不允,于是A证券公司又在承销手续费等问题上提出新的要求,双方协议未果,诉至法院。证券包销与代销有何区别?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任某、何某经与两家有限责任公司甲公司与乙公司协商,拟共同出资设立一股份有限公司。为保证公司顺利成立,他们向某律师事务所进行咨询,以下是该律师事务所的回答:关于发起人的资格及数目,依我国公司法的规定( )。A.代某何某是自然人,不得作为发起人B.发起人只有4个C.发起人中必须有国有企业D.须有半数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案例三(一)资料甲、乙两家国有企业决定共同投资设立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丙公司”)。发起人协议的部分内容如下:(1)丙公司的注册资本拟定为5000万元人民币。其中甲以土地使用权折价800万元、厂房设备折价‘700万元出资;乙以现金400万元、企业商誉折价100万元出资。其余3000万元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2)如果公司不能成立,由甲、乙根据上述出资比例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承担偿还责任。(3)丙公司成立后,开办费用从公司成立当年的应税收入总额中作一次性扣除。(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从下列问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61.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任何隋况下都必须有5个以上的发起人B.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包括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两种C.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但应当采取募集设立方式D.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 83~86 题:甲、乙、丙、丁、戊作为发起人拟募集设立一家股份公司,他们认购了部分的公司股份,剩余部分股份准备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募集完毕后,发起人持有公司股份的38%,公开募集股份的认购人共计持有公司股份的62%。在创立大会上,五位发起人及部分认股人出席,其中出席会议的认股人总共持有公司股份的38%。创立大会审议了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并对公司设立费用进行审核。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创立大会依法作出不设立公司的决议。第 83 题 关于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发起人自身认购公司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35%B.发起人公开募集股份,应当与证券公司订立承销协议C.发起人公开募集股份,应当由证券公司代收和保管募集的股款D.发起人公开募集股份,应当公告招股说明书

碧海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国有企业,拟设立一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奇股份有限公司。新奇公司拟筹集股本总额4亿元,其中,发起人碧海公司拟以厂房、设备、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和部分现金作出 资,并将成为新奇公司第一大股东。3家发起人为筹办新奇股份公司,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并向登记机关提出了设立公司的申请。对碧海公司等3家国有企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公司登记机关的下列何种答复是正确的? A.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一般至少应有5家发起人,3家发起人不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B.由于本案属于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因此发起人可以为3人 C.因为是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故新奇公司只能采用发起设立方式 D.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公司,发起人若少于5人,应采用募集设立方式

工程监理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包括()。A:有公司住所B:股票要优先转让给公司原有股东C: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D:公司必须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E:有3个以上的发起人

工程监理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不包括()。A:有公司住所B:股票要优先转让给公司原有股东C: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D:公司必须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E:有2个以上的发起人

甲股份有限公司在设立期间,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认股人蒋某在填写了认股书后并未如期缴纳股款,为保证公司顺利设立,发起人未经催缴即对蒋某认购的股份另行募集,该募集行为有效。( )

甲、乙、丙三人拟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A股份有限公司,则甲、乙、丙三人认购的股份不得低于公司股份总数的35%,剩余部分向社会公众募集。(  )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应当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募股申请和下列( )文件。Ⅰ.公司章程Ⅱ.发起人协议Ⅲ.发起人姓名Ⅳ.承销机构名称A: Ⅰ. Ⅱ. Ⅲ. B: Ⅰ. Ⅱ. Ⅳ. C: Ⅱ. Ⅲ. Ⅳ. D: Ⅰ. Ⅱ. Ⅲ. Ⅳ.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全部股份的属于()。A、发起设立B、募集设立C、认购设立D、公开设立

甲、乙、丙三家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三家企业计划进行股份制改造,共同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以募集方式设立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计划将公司注册资本分为1000万股。其中,甲企业认购300万股,乙企业认购150万股,丙企业认购100万股;其余450万股依法向社会公开募集。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公司章程由甲、乙、丙三家企业共同制定;由于公司的规模较小,为了精简公司的机构,公司决定不设董事会,由甲企业的厂长李某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并兼任公司的总经理。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人数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为什么?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由发起人认购公司一部分股份,另一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属于()。A、发起设立B、募集设立C、认购设立D、公开设立

甲公司是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国有企业,与乙生物研究院科技实业公司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丙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2500万股,每股面值1元。1999年7月12日,丙公司与A证券公司签订了股票承销协议,由A证券公司承销丙公司股票250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6.88元,承销期为7月12日至8月27日。按照协议规定,承销期结束时,A证券公司如未售完2500万股夏华公司股票,则应全部自行购入。事实上,至8月27日,承销期届满时,仍有541万股股票未能售出。A证券公司由于资金紧张,不愿购买售后剩余的541万股股票。遂向丙公司提出将541万股股票全部退还给丙公司,丙公司不允,于是A证券公司又在承销手续费等问题上提出新的要求,双方协议未果,诉至法院。如果丙公司发行的股票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法律规定应如何承销?

甲公司是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国有企业,与乙生物研究院科技实业公司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丙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2500万股,每股面值1元。1999年7月12日,丙公司与A证券公司签订了股票承销协议,由A证券公司承销丙公司股票250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6.88元,承销期为7月12日至8月27日。按照协议规定,承销期结束时,A证券公司如未售完2500万股夏华公司股票,则应全部自行购入。事实上,至8月27日,承销期届满时,仍有541万股股票未能售出。A证券公司由于资金紧张,不愿购买售后剩余的541万股股票。遂向丙公司提出将541万股股票全部退还给丙公司,丙公司不允,于是A证券公司又在承销手续费等问题上提出新的要求,双方协议未果,诉至法院。本案中,A证券公司提出退还股票给丙公司是否合理?

甲有限责任公司拟采取募集方式设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某律师提供的下列法律意见正确的是:()A、甲公司可以直接单独作为发起人而进行设立活动B、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175万元,须在设立时缴清C、除发起人认购的股份外,其余股份可以不公开募集D、如果发起人缴清的股份和募集并缴清的股份达不到500万元,该股份有限公司不能成立

甲、乙两个国有企业拟设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请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回答问题:对于该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数的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必须有5人以上B、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C、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为10人以上D、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为5人以上10人以下

股份有限公司有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两种形式,其发起人至少有5个,其中须有过半的发起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例外的是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5个,但必须采用募集设立的方式。

单选题甲、乙、丙、丁、戊五人共同投资设立某股份有限公司,下列关于该公司设立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丁、戊可以选择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B若甲、乙、丙、丁、戊中有一人退出,他们也能共同投资设立该股份有限公司C若甲已经认购了公司股份总数的5%、乙认购了公司股份总数的10%、丙认购了公司股份总数的7%、丁认购了公司股份总数的3%、戊认购了公司股份总数的9%,则余下的股份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D设立时甲、乙、丙、丁、戊中至少要有三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单选题某股份公司拟采用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的方式设立。在其设立方案中,包含以下内容,其中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是()。A国有企业甲、民营企业乙和自然人丙为发起人B发起人合计认购公司股份总数的30%C与某商业银行签订承销协议和代收股款协议D公司成立后30日内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选举董事和监事

不定项题甲、乙两个国有企业拟设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请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回答问题:对于该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数的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必须有5人以上B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C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为10人以上D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为5人以上10人以下

单选题甲企业为国有企业,拟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关于其设立程序的表述,(  )是正确的。A发起人应不少于2人B发起人应不超过5人C发起人可以少于5人,但应采取募集方式设立D发起人可以超过5人,但应采取发起方式设立

多选题甲、乙两个国有企业拟设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对于该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A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必须有5人以上B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必须有2人以上C全部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D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单选题2003年6月,自然人甲、乙与其他投资人采取发起设立方式,共同投资设立了A股份有限公司。下列关于A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发起人不得超过50人B发起人应当认购A公司设立时的全部注册资本C发起人可以分期缴付出资D发起人须有半数以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多选题甲公司为国有企业,为了改制需要,拟通过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下列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做法中,正确的有( )。(2014年)A甲公司与国内乙公司、丙公司、丁公司订立协议,作为发起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B发起人按协议制定章程,认购部分股份,公告招股说明书,签订股票承销协议,代收股款协议,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向社会公开募股C发起人召开创立大会,对选举董事会成员事项作出决议,经出席会议的认股人所持表决权1/3通过D发行股份的股款缴足后,发起人召开创立大会,代表股份总数1/3的认股人出席E发起人委托丙公司在创立大会结束后2个月内,申请办理公司设立登记手续

问答题甲、乙、丙三家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三家企业计划进行股份制改造,共同作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以募集方式设立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计划将公司注册资本分为1000万股。其中,甲企业认购300万股,乙企业认购150万股,丙企业认购100万股;其余450万股依法向社会公开募集。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公司章程由甲、乙、丙三家企业共同制定;由于公司的规模较小,为了精简公司的机构,公司决定不设董事会,由甲企业的厂长李某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并兼任公司的总经理。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人数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为什么?

问答题甲公司是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国有企业,与乙生物研究院科技实业公司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丙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2500万股,每股面值1元。1999年7月12日,丙公司与A证券公司签订了股票承销协议,由A证券公司承销丙公司股票250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6.88元,承销期为7月12日至8月27日。按照协议规定,承销期结束时,A证券公司如未售完2500万股夏华公司股票,则应全部自行购入。事实上,至8月27日,承销期届满时,仍有541万股股票未能售出。A证券公司由于资金紧张,不愿购买售后剩余的541万股股票。遂向丙公司提出将541万股股票全部退还给丙公司,丙公司不允,于是A证券公司又在承销手续费等问题上提出新的要求,双方协议未果,诉至法院。何为证券代销、余额包销、全额包销?

问答题甲公司是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国有企业,与乙生物研究院科技实业公司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丙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2500万股,每股面值1元。1999年7月12日,丙公司与A证券公司签订了股票承销协议,由A证券公司承销丙公司股票250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6.88元,承销期为7月12日至8月27日。按照协议规定,承销期结束时,A证券公司如未售完2500万股夏华公司股票,则应全部自行购入。事实上,至8月27日,承销期届满时,仍有541万股股票未能售出。A证券公司由于资金紧张,不愿购买售后剩余的541万股股票。遂向丙公司提出将541万股股票全部退还给丙公司,丙公司不允,于是A证券公司又在承销手续费等问题上提出新的要求,双方协议未果,诉至法院。本案中,A证券公司提出退还股票给丙公司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