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问答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将严重破坏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气候、土壤肥力、空气、水和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直接影响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发现有着密切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共发生过( )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在极大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A.两次B.三次C.五次

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一种属性。A对B错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巨大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无数的隐忧。

森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体现在()。A、科学技术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B、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C、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D、科学技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科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发展具有两重性。

()是指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A、绿色生产方式B、绿色经济理念C、绿色环境发展理念D、绿色政治生态理念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内部或人类赖以生存空间的破坏具有绝对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它包括以下功能()。 ①健身功能 ②教育功能 ③娱乐功能 ④政治功能 ⑤经济功能A、①②B、①②③C、④⑤D、①②③④⑤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依靠科技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它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均等、不公平的竞争机会,扩大了贫富差距。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当()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②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③避开全球化趋势,保护民族工业 ④与发达国家联盟,提高开放水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当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科技的迅猛发展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一种属性。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讲过: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后悔我自己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他的话说得不错。近100年来,电视、尼龙、塑料、青霉素、飞机、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相继发明,人类的科技只能用突飞猛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与此同时,科技发展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各种公共危机、各种丑恶现象泛滥。这些现象说明()。A、科技直接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B、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社会,也能危害人类社会C、直接改变思维方式和政治结构D、现代科技的发展,最终会使人在科技面前无能为力

关于城市的本质是人类将()、()、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

判断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巨大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无数的隐忧。A对B错

多选题造成传统发展负面作用的根源有(  )。A“人类是自然界的统治者”的观念B科技水平太低C科学技术自身局限D科技和多重社会要素牢牢结合E自然环境过于脆弱

判断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内部或人类赖以生存空间的破坏具有绝对性。A对B错

问答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

问答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科学技术是如何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填空题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以()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安全具有深刻的、复杂的影响,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问答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科技革命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是怎样的?

填空题关于城市的本质是人类将()、()、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

单选题()是指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A绿色生产方式B绿色经济理念C绿色环境发展理念D绿色政治生态理念

判断题科技是中性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本身无对错,于人类有利还是有害全在于人类自己。A对B错

判断题当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科技的迅猛发展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