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改为“抚”,主要是为了()。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单选题
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改为“抚”,主要是为了()。
A

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

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

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义和团运动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为口号的农民运动。 A、打击西方列强B、支持清政府C、扶清灭洋D、粉碎帝国主义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曰:“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A.支持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B.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C.对义和团运动进行绞杀D.利用义和团运动来发动民众

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的看法,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B.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C.反映了农民朴素的爱国思想D.反映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义和团起义时期,南方大部分省份采取了东南互保政策,实质上脱离了清政府的管制。

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的看法,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B、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C、反映了农民朴素的爱国思想D、反映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康熙统一台湾的策略是()。A、军事进攻B、政治议和C、剿抚并用D、因剿寓抚

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镇压义和团运动B、维护清王朝统治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D、迫使清政府妥协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支持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并允许义和团进入北京,表明清政府反对八国联军的侵略,态度是坚决的。

1900年,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的卖国贼是()A、袁世凯B、慈禧太后C、李鸿章D、荣禄

199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什么?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曰:“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A、支持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B、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C、对义和团运动进行绞杀D、利用义和团运动来发动民众

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义和拳改为义和团B、平原义和拳取得平原大捷C、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D、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改为“抚”,主要是为了()。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施琅是如何在统一台湾中实施因剿寓抚战略的?

康熙对台湾的战略是,顺而抚之,逆而剿之。

1899年,因列强不满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不力,清政府另派去进行镇压的官员是()。A、曾国藩B、李鸿章C、毓贤D、袁世凯

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期,清政府对其采取的政策是()。A、收编B、册封C、煽动D、剿杀

1900年、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

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A、义和团只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斗争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加以胁迫C、清政府的背信弃义D、义和团本身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模糊

对义和团采取变剿为抚策略的是山东巡抚()A、张汝梅B、毓贤C、袁世凯D、刘坤一

单选题企业可以把一个水杯的售价由4元改为3.95元,一套中档服装的价格由600元改为597元,一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由1000元改为998元,使价格保留在较低一级档次。这种定价策略称为(  )。A尾数定价策略B整数定价策略C声望定价策略D招徕定价策略

判断题义和团起义时期,南方大部分省份采取了东南互保政策,实质上脱离了清政府的管制。A对B错

单选题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A义和团只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斗争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加以胁迫C清政府的背信弃义D义和团本身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模糊

单选题1900年、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

判断题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支持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并允许义和团进入北京,表明清政府反对八国联军的侵略,态度是坚决的。A对B错

单选题1900年,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的卖国贼是()A袁世凯B慈禧太后C李鸿章D荣禄

单选题对义和团采取变剿为抚策略的是山东巡抚()A张汝梅B毓贤C袁世凯D刘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