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补体各成分的调节因子存在的意义是防止补体过度消耗和()。

填空题
补体各成分的调节因子存在的意义是防止补体过度消耗和()。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状态存在B、多数补体分子属于γ球蛋白C、补体固有成分对热稳定D、补体的含量因抗原刺激而增加E、补体各成分均由肝细胞合成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于A.缺少补体成分C1抑制因子B.缺少补体成分C1qC.缺少补体成分C3D.缺少补体成分C4E.缺少补体成分C1—C9

关于补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清中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状态存在B.补体各成分对热稳定C.多数补体成分属于Y球蛋白D.含量因抗原刺激而显著增加E.含量与抗原刺激有关

下列哪些补体成分属于补体固有成分A.H因子B.I因子C.C3a因子D.C4结合蛋白E.Clq

不组成补体系统的是A、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B、MBLC、补体调节蛋白D、补体受体E、C反应蛋白

补体活化的调节中能与C3b或C4b结合的成分是( )。A、C4bpB、H因子、Ⅰ因子C、MCPD、DAFE、HRF

出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由于A、缺少补体成分C3B、缺少补体成分C4C、缺少补体成分C1qD、缺少补体成分C1抑制因子E、缺少补体成分C1~C9

不参加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B因子B、D因子C、P因子D、C3E、C4

能参与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调节的补体调节因子有 ( )A、DAFB、CR1C、C4bpD、H因子E、I因子

与CP-CH50检测血清补体溶血活性有关的是A、补体C3、B因子、P因子、D因子的含量与活性B、补体C5~C9各成分的量及活性C、补体C1~C9各成分的量及活性D、补体C3、B因子、P因子、D因子以及C5~C9各成分的量及活性E、补体B因子、P因子、D因子以及C1~C9各成分的量及活性

不参与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激活的补体成分是 ( )A、C3B、C4C、P因子D、D因子E、B因子

下列哪些补体成分属于补体固有成分A.H因子B.C3bC.ClD.C4结合蛋白E.I因子

补体系统的组成是A、9种成分11种蛋白B、补体和调节因子C、由B、D、P、H、I等调节因子组成D、补体和调理素E、补体和淋巴因子

补体的活化途径正确的是A、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存在于体液中B、在不同激活物下,补体各成分可按相同途径激活C、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水解片段不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D、补体活化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E、补体活化途径有五种

D因子A、是补体激活传统途径的固有成分B、是补体激活替代途径的固有成分C、是补体激活传统途径和替代途径的共同成分D、是替代途径的激活物E、是传统途径的激活物

补体的活化途径正确的是A.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存在于体液中B.在不同激活物下,补体各成分可按相同途径激活C.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水解片段不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D.补体活化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E.补体活化途径有五种

关于"补体"叙述错误的是()A、参与经典途径成分的主要成分是C1~C9B、补体系统各组分均存在于体液中C、补体具有不稳定性,对温度敏感D、C1由3个亚单位组成,为C1q、C1r和C1sE、补体各成分中C3含量最多

D因子、B因子、P因子()A、参与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固有成分B、参与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的固有成分C、参与补体两条途径激活的固有成分D、旁路途径激活物E、经典途径激活物

能够抑制MAC形成的两种补体调节因子是______和______。

激活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中必不可少的补体成分是( )A、B因子B、D因子C、P因子D、C3E、C6

D因子、B因子、P因子是()A、参与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固有成分B、参与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的固有成分C、参与补体两条途径激活的固有成分D、旁路途径激活物E、经典途径激活物

补体系统的组成包括()。A、补体的固有成分C1~9B、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 B因子、D因子、P 因子C、补体受体D、可溶性补体调节因子E、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活化调节因子

补体各成分的调节因子存在的意义是防止补体过度消耗和()。

单选题不参与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激活的补体成分是()AC3BC4CP因子DD因子EB因子

单选题关于补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清中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状态存在B补体各成分对热稳定C多数补体成分属于Y球蛋白D含量因抗原刺激而显著增加E含量与抗原刺激有关

单选题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状态存在B多数补体分子属于γ球蛋白C补体固有成分对热稳定D补体的含量因抗原刺激而增加E补体各成分均由肝细胞合成

多选题能参与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调节的补体调节因子有()ADAFBCR1CC4bpDH因子EI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