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设眼镜的光学中心为O,移心后视线所通过的视线点为P,移心距离PO表征了O点移动的()。A位移量,以△为单位B方向,以cm为单位C方向和位移量,以cm为单位D棱镜量

单选题
设眼镜的光学中心为O,移心后视线所通过的视线点为P,移心距离PO表征了O点移动的()。
A

位移量,以△为单位

B

方向,以cm为单位

C

方向和位移量,以cm为单位

D

棱镜量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加工眼镜时,( )是指固定模板移动镜片。A.光学中心水平偏差B.光学中心垂直互差C.移心D.移心量

主片焦度为+3.00D,子片焦度为+2.50D,近视线点位于远视线点下方8mm,位于子片顶下方4mm,子片顶心距为16mm,近视线点的像移棱镜为()。A.1.0△BDB.0C.0.6△BDD.0.4△BD

关于双焦眼镜子片光学中心位置的描述包括()。A.偏离近视线点B.近视线点C.不在眼镜框内D.1/2顶心距

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水平移心的距离X为()。A、内正外负B、外正内负C、上正下负D、下正上负

近工作距离为330mm,远光心距为60mm,则双焦眼镜近视线点内移量为()。 A.1.8B.1.9C.2.0D.2.1

移心棱镜的实质是使视线通过眼镜透镜光学中心以外的位置,利用光学透镜周边部所具有的()。 A.会聚效应B.棱镜效应C.像差效应D.景深效应

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垂直移心的距离Y为()。 A.根据情况而定B.0C.上正下负D.下正上负

依棱镜移心距离的符号法则,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向上方水平移心的距离Y为(),向下方移心Y′为()。 A.0:0B.正值;正值C.负值:正值D.正值:负值

移心棱镜的形成实质上是依靠移动眼镜透镜,使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与视线点分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移心棱镜的实质是使视线通过眼镜透镜光学中心以外的位置,利用光学透镜周边部所具有的()。A、会聚效应B、棱镜效应C、像差效应D、景深效应

眼镜片的光学参数应在镜片的()上进行测量。A、光学中心点B、基准点C、几何中心D、视线点

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垂直移心的距离Y为()。A、内正外负B、外正内负C、上正下负D、下正上负

加工眼镜时,()是指固定模板移动镜片。A、光学中心水平偏差B、光学中心垂直互差C、移心D、移心量

三焦眼镜的视线点内移量应为()。A、中视线点>近视线点B、中视线点<近视线点C、主片视线点>中视线点D、中视线点=近视线点

近工作距离为250mm,远光心距为68mm,则双焦眼镜近视线点内移量为()。A、2.8B、2.9C、3.0D、3.1

主片焦度为-2.00D,子片焦度为+2.50D,近视线点位于远视线点下方8mm,位于子片顶下方6mm,子片顶心距为0,近视线点的像移棱镜为()。A、1.0△BDB、0C、0.1△BDD、0.4△BD

设眼镜的光学中心为O,移心后视线所通过的视线点为P,移心距离PO表征了O点移动的()。A、位移量,以△为单位B、方向,以cm为单位C、方向和位移量,以cm为单位D、棱镜量

移心棱镜的形成实质上是依靠移动眼镜透镜,使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与视线点分离。

单选题三焦眼镜的视线点内移量应为()。A中视线点>近视线点B中视线点<近视线点C主片视线点>中视线点D中视线点=近视线点

单选题设眼镜的光学中心为O,移心后视线所通过的视线点为P,移心距离PO表征了O点移动的()。A位移量,以△为单位B方向,以cm为单位C方向和位移量,以cm为单位D棱镜量

单选题移心棱镜的实质是使视线通过眼镜透镜光学中心以外的位置,利用光学透镜周边部所具有的()。A会聚效应B棱镜效应C像差效应D景深效应

单选题主片焦度为-2.00D,子片焦度为+2.50D,近视线点位于远视线点下方8mm,位于子片顶下方6mm,子片顶心距为0,近视线点的像移棱镜为()。A1.0△BDB0C0.1△BDD0.4△BD

单选题加工眼镜时,()是指固定模板移动镜片。A光学中心水平偏差B光学中心垂直互差C移心D移心量

单选题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垂直移心的距离Y为()。A内正外负B外正内负C上正下负D下正上负

单选题近工作距离为330mm,远光心距为60mm,则双焦眼镜近视线点内移量为()。A1.8B1.9C2.0D2.1

判断题移心棱镜的形成实质上是依靠移动眼镜透镜,使眼镜透镜的光学中心与视线点分离。A对B错

单选题镜片光学中心向外侧移动3mm,移心距离PO记为()。A3mmB-3mmC0.3cmD-0.3cm

单选题设坐标系以光学中心O为原点,O点水平移心的距离X为()。A内正外负B外正内负C上正下负D下正上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