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当空气中含氧量降低到()时就不会发生燃烧,因此灭火时常用不助燃气体进行置换空气达到不助燃的目的。A5-8%B10-14%C14-18%D18-21%

单选题
当空气中含氧量降低到()时就不会发生燃烧,因此灭火时常用不助燃气体进行置换空气达到不助燃的目的。
A

5-8%

B

10-14%

C

14-18%

D

18-21%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当喷嘴脱火时,应适当减少助燃空气量,使火焰()喷口,达到稳定燃烧。 A、远离B、移近C、不在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断绝氧气的助燃而熄灭,叫()灭火法。 A、冷却灭火法B、隔离灭火法C、窒息灭火法D、抑制灭火法

二氧化碳气体,不燃烧、也不助燃,通过在燃烧区内(),减少空气的含氧量,从而降低燃烧强度 A、稀释空气B、稀释燃料C、冷却空气D、冷却燃料

()是指用不燃烧的物质包括气体、干粉、泡沫等包围燃烧物,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助燃气体与燃烧物分开,从而熄灭火焰。 A、隔绝法B、窒息法C、冷却法D、化学控制法

( )灭火法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气体)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断绝氧气的助燃而使火熄灭。A、窒息B、冷却C、隔离D、抑制

当舱内混合气体中的含氧量降低到()时,就不会发生燃烧。A.11%B.16%C.18%

在中、高温炉窑中,热损失的绝大部分都由()所带走,主要指(),而少量的热量则由炉体、燃烧系统等通过辐射、气体泄漏(物理热)的方式给损失掉。A、烟气,烟气的蓄热损失B、助燃空气,助燃空气的显热损失C、助燃空气,助燃空气的化学热损失D、烟气,烟气的显热损失

水蒸气能稀释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在燃烧区内的浓度,并能阻止空气中的氧通向(),这是水能起灭火作用的原因。A、助燃物B、火源C、空气D、燃烧物

水蒸气通过稀释或置换燃烧区内的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使可燃气体浓度低于()或使空气中氧的浓度降低,不足以维持燃烧。A、燃烧下限B、燃烧上限C、耐火极限D、爆炸极限

在设计机械炉排焚烧炉时,有关其助燃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助燃空气都是由炉床下方供给B、一次助燃空气无需预热,由鼓风机送人炉体C、二次空气进入炉内,可使燃烧气体与空气充分接触,增加其混合效果

二氧化碳灭火剂不燃烧、不助燃、不导电、比重比空气重。

SF6气体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空气中不燃烧不助燃,为惰性气体。

平焰燃烧器的燃烧介质旋转、助燃空气不旋转。

当空气中含氧量低于20%—30%时,一般燃烧过程就都会中止,这是因为助燃物质未达到一定数量比例

当空气中含氧量降低到()时就不会发生燃烧,因此灭火时常用不助燃气体进行置换空气达到不助燃的目的。A、5-8%B、10-14%C、14-18%D、18-21%

当舱内混合气体中的含氧量降低到()时,就不会发生燃烧。A、11%B、16%C、18%

煤在燃烧时需要空气助燃,所以空气量越大,燃烧效果越高。

用不燃烧有物质包括气体、干粉、泡沫等包围燃烧物,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助燃气体与燃烧物分开,从而熄灭火焰的灭火方法称为()。A、隔绝法B、窒息法C、冷却法D、化学控制法

灭火时,()是指用不燃烧的物质包括气体、干粉、泡沫等包围燃烧物,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助燃气体与燃烧物分开,从而熄灭火焰。A、窒息法B、冷却法C、化学控制法D、隔离法

用一种不助燃的物质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以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的灭火方法叫()法。

单选题在设计机械炉排焚烧炉时,有关其助燃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助燃空气都是由炉床下方供给B一次助燃空气无需预热,由鼓风机送人炉体C二次空气进入炉内,可使燃烧气体与空气充分接触,增加其混合效果

单选题水蒸气能稀释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在燃烧区内的浓度,并能阻止空气中的氧通向(),这是水能起灭火作用的原因。A助燃物B火源C空气D燃烧物

单选题用不燃烧有物质包括气体、干粉、泡沫等包围燃烧物,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助燃气体与燃烧物分开,从而熄灭火焰的灭火方法称为()。A隔绝法B窒息法C冷却法D化学控制法

单选题在中、高温炉窑中,热损失的绝大部分都由()所带走,主要指(),而少量的热量则由炉体、燃烧系统等通过辐射、气体泄漏(物理热)的方式给损失掉。A烟气,烟气的蓄热损失B助燃空气,助燃空气的显热损失C助燃空气,助燃空气的化学热损失D烟气,烟气的显热损失

单选题当舱内混合气体中的含氧量降低到()时,就不会发生燃烧。A11%B16%C18%

单选题灭火时,()是指用不燃烧的物质包括气体、干粉、泡沫等包围燃烧物,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助燃气体与燃烧物分开,从而熄灭火焰。A窒息法B冷却法C化学控制法D隔离法

单选题在设计机械炉排焚烧炉时,有关其助燃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助燃空气都是由炉床下方供给B一次助燃空气无需预热,由鼓风机送人炉体C二次空气进入炉内,可使燃烧气体与空气充分接触,增加其混合效果D二次空气需要进行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