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的相干波在P点相遇,|s.点的初相位是1,S1点到P点的距离是r1,S2点的初相位是2,S2点到P点的距离是r2;以k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P点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Ar2-r1=kλB2-1=2kπC2-1+2π(r2-r1)/λ=2kπD2-1+2π(r1-r2)/λ=2kπ

单选题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的相干波在P点相遇,|s.点的初相位是1,S1点到P点的距离是r1,S2点的初相位是2,S2点到P点的距离是r2;以k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P点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A

r2-r1=kλ

B

2-1=2kπ

C

2-1+2π(r2-r1)/λ=2kπ

D

2-1+2π(r1-r2)/λ=2kπ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某系统中有一个缓冲区,进程P1不断地加工数据送入缓冲区,进程P2不断地从缓冲区中取数据打印,用PV操作实现进程间的同步模型如图2所示。假设信号量S1的初值为1,信号量S2的初值为0,那么图2中a、b、c、d处应分别填(51)。A.P(S2)、V(S2)、P(S1)、V(S1)B.P(S2)、V(S1)、P(S1)、V(S2)C.P(S1)、V(S2)、P(S2)、V(S1)D.P(S1)、V(S1)、P(S2)、V(S2)

● 某系统中有一个缓冲区,进程 P1 不断地生产产品送入缓冲区,进程 P2 不断地从冲区中取出产品消费,用P、V 操作实现进程间的同步模型如下图所示。假设信号量S1初值为1,信号量S2的初值为0,那么a、 b处应分别填 (26) , c、 d处分别填 (27) 。(26)A. V(S2)、P(S1)B. P(S1)、V(S2)C. P(S2)、V(S1)D. V(S1)、P(S2)(27)A. V(S2)、P(S1)B. P(S1)、V(S2)C. P(S2)、V(S1)D. V(S1)、P(S2)

下列关系代数运算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A.σF(S1∩S2)=σF(S1)∩σF(S2)B.πP(S1∩S2)=πP(S1)∩πP(S2)C.σF(S1∪S2)=σF(S1)∪σF(S2)D.πP(S1∪S2)=πP(S1)∪πP(S2)

(本题8分)相距10m的两相干波源S1、S2所产生的平面简谐波,振幅相等,频率均为100Hz,两波源振动的相位差为π.两波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400m/s.求S1、S2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位置。

如图3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正向传播,若某一时刻P1的相位为6π,经后与P1点相距的P2点的相位是( )。A、5.5πB、6πC、6.5πD、7π

如图示两相干波源S1和S2相距λ/4(λ为波长),S1的位相比S2的相位超前π/2。 在S1、S2的连线上,S1外侧各点(例如P点)两波引起的简谐振动的相位差是:A. 0B.πC.π/2D.3/2π

两列相干平面简谐波振幅都是4cm,两波源相距30cm,相位差为π,在波源连线的中垂线上任意一点P,两列波叠加后的合振幅为( )cm。A.8B.16C.30D.0

一物体从高处A点自由落下,经B点到C点,已知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3/4,BC间距离是7m,则AC间距离是__________m(g取10 m/s2).

A.V (S1) V (S2) 和 P (S2) B.P(S1)P(S2)和V(S2)C.V(S1)V(S2)和P(S1)D.P(S1)P(S2)和V(S1)

A.V(S1)和 P(S2)B.P(S1)和 V(S2)C.V(S1)和 V(S2)D.V(S2)和 P(S1)

相距为1.5倍波长的相干波源分别处在a和b处,它们在介质中产生的两列波的波长均为λ,振幅均为A。c是ab连线上b点外侧的任意一点。则a、b两波源发出的波到达c点时的相位差为(),C点体元的振幅()。

两个初相位相同的相干波在介质中叠加时,波程差等于零或等于波长整数倍的各点合成振幅最大,波程差等于半波波长奇数倍的各点合成()。A、 振幅最小B、 振幅最大C、 先减弱后加强D、 没有变化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缝距为d,缝屏距为D,波长为λ,屏上任意一点p到屏中心p0点的距离为y,则从双缝所发光波到达p点的相位差为()

超声波波形上的某一点到相邻的同相位点之间的距离称为()。A、频率B、波长C、速度D、脉冲长度

PR间期是P波()点到QRS波()点之间的时程。PR间期也称()。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λ的相干波在P点相遇,|s.点的初相位是1,S1点到P点的距离是r1,S2点的初相位是2,S2点到P点的距离是r2;以k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P点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A、r2-r1=kλB、2-1=2kπC、2-1+2π(r2-r1)/λ=2kπD、2-1+2π(r1-r2)/λ=2kπ

两相干波源S1和S2相距λ/4(λ为波长),S1的相位比S2的相位超前π/2,在S1和S2的连线上,S1外侧各点两波引起的两谐振动的相位差是()。A、0B、π/2C、πD、3π/2

超声波波形上的某一点到相邻的同相位点之间的距离叫波长。

两相干波源S1和S2的振动方程分别是y1=Acos(ωt+φ)和y2=Acos(ωt+φ+π)。S1距P点3个波长,S2距P点4.5个波长.设波传播过程中振幅不变,则两波同时传到P点时的合振幅是()。

S1和S2是波长均为λ的两个相干波的波源,相距3λ/4,S1的相位比S2超前π/2,若两波单独传播时,在过S1和S2的直线上各点的强度相同,不随距离变化,且两波的强度都是I0,则在S1、S2连线上S1外侧和S2外侧各点,合成波的强度分别是()A、4I0,4I0B、0,0C、0,4I0D、4I0,0

A、B、P1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m,20m)、(20m,30m),实地利用测距仪或钢尺丈量A点到P1点的距离D为50m,A点到B点的距离为100m。则由截距法可得P1点坐标为()。A、(10m,15m)B、(15m,25m)C、(20m,30m)D、(25m,35m)

设P点距两波源S1和S2的距离相等,若P点的振幅保持为零,则由S1和S2分别发出的两列简谐波在P点引起的两个简谐振动应满足什么条件?

单选题P是△ABC所在平面α外的一点,O是P在平面α内的射影,若P点到△ABC的三顶点等距,那么O点是△ABC的(  ).A内心B外心C重心D垂心

单选题两相干波源S1和S2相距λ/4(λ为波长),S1的相位比S2的相位超前π/2,在S1和S2的连线上,S1外侧各点两波引起的两谐振动的相位差是()。A0Bπ/2CπD3π/2

单选题A、B、P1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m,20m)、(20m,30m),实地利用测距仪或钢尺丈量A点到P1点的距离D为50m,A点到B点的距离为100m。则由截距法可得P1点坐标为()。A(10m,15m)B(15m,25m)C(20m,30m)D(25m,35m)

填空题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缝距为d,缝屏距为D,波长为λ,屏上任意一点p到屏中心p0点的距离为y,则从双缝所发光波到达p点的相位差为()

判断题超声波波形上的某一点到相邻的同相位点之间的距离叫波长。A对B错

单选题图示为一沿x轴正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若振动方程以余弦函数表示,且振动的初相位在-π到π之间取值,则下列结果中正确的是()。A l点的初相位为1=0B 0点的初相位为0=-π/2C 2点的初相位为2=0D 3点的初相位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