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以第一振型为主,近似认为第一振型接近于()A折线B直线C抛物线D双曲线

单选题
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以第一振型为主,近似认为第一振型接近于()
A

折线

B

直线

C

抛物线

D

双曲线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下列关于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度不超过40mB、以第一振型为主C、第一振型接近于抛物线D、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时,当结构基本周期较长,结构的高阶振型地震作用影响将不能忽略。()

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时,假定结构的地震反应以()振型为主。 A. 第1阶B. 最后1阶C. 前2-3阶D. 后2-4阶

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时,假定结构的第一振型接近直线,呈线性倒三角形。()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米,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2012年真题]提示:2.假定,第一振型时地震影响系数为0.09,振型参与系数为1.5。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弯矩标准值(kN·m)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 A. 685000 B. 587000 C. 485000 D. 400000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米,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2012年真题]提示:1.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剪力标准值V10(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 A. 10000 B. 13000 C. 14000 D. 15000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T1=1. 2s。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14000kN,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剪力标准值V10(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A 10000B 13000C 14000D 15000

关于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高度不超过60mB、质量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C、以第一振型为主D、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以第一振型为主,近似认为第一振型接近于()A、折线B、直线C、抛物线D、双曲线

高度39m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壁结构,其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应当选择()A、底部剪力法B、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时程分析法D、底部剪力法,时程分析法作补充计算

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可采用()方法。A、时程分析法B、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底部剪力法D、先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再以时程分析法作补充计算

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主张,其中何项是正确的?()[2009年真题]A、对竖向荷载沿平面均匀分布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平面中部B、对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各墙肢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乘以大于1.0的增大系数采用C、由短肢剪力墙和一般剪力墙构成的某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D、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

在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为什么要计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下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中,错误的是()A、以第一振型为主B、高度不超过40mC、以弯曲变形为主D、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什么是“鞭梢效应”?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如何考虑“鞭梢效应”的影响?

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若计算出的第一振型为扭转振型应如何处理?

排架的地震作用采用()法计算。A、振型分解反应谱B、底部剪力法C、时程分析法D、经验法

单选题下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中,错误的是()A以第一振型为主B高度不超过40mC以弯曲变形为主D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问答题何谓反应谱?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地震作用计算时有何异同?

问答题什么是“鞭梢效应”?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如何考虑“鞭梢效应”的影响?

单选题高度39m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壁结构,其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应当选择()A底部剪力法B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时程分析法D底部剪力法,时程分析法作补充计算

单选题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可采用()方法。A时程分析法B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底部剪力法D先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再以时程分析法作补充计算

单选题当高层建筑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时,所求得的底部剪力应符合()规定。A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80%B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80%C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90%D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底部剪力75%

问答题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若计算出的第一振型为扭转振型应如何处理?

问答题在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为什么要计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单选题排架的地震作用采用()法计算。A振型分解反应谱B底部剪力法C时程分析法D经验法

单选题关于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高度不超过60mB质量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C以第一振型为主D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