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单选题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
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
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
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
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以下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重大事件,排序符合当时俄国历史进程的是①列宁提出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②资产阶级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共同发动起义③彼得格勒的一次群众集会被临时政府军队开枪驱散④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某班黑板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俄历1917年10月,列宁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文中史实错误的有()。A、1处B、2处C、3处D、4处
列宁的话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因为没有人会曾经预料到这一点。相反,人们倒曾希望列宁的归来会说服中央俄罗斯局遵守秩序,特别是对临时政府持不调和立场的莫洛托夫同志。人们的震惊最有可能是由于列宁()。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十月革命期问,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括》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1912年,高尔基在致孙中山的信中写到:“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的目标就是()A、摆脱压迫,取得民族独立B、击退外国干涉,保卫新生政权C、推翻沙皇专制,建立民主政权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战
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官方正式的侦查结果将其定性为布尔什维克受德国指使挑起的暴动,其目的是破坏俄国的军事努力以有利于德国及其盟国。其理由可能是()A、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民众公开夺权B、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武装起义方针C、工人士兵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D、布尔什维克党公开反对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单选题《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文中“本政府”是指()。A“1861年改革”后的沙俄政府B“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D“十月革命”后的工农苏维埃政府
单选题以下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重大事件,排序符合当时俄国历史进程的是①列宁提出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②资产阶级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共同发动起义③彼得格勒的一次群众集会被临时政府军队开枪驱散④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单选题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单选题《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单选题《全球通史》中写道:“1917年出现于全欧洲的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在俄国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普遍。”这主要体现在()A推翻沙皇政权B发表《四月提纲》C推翻临时政府D通过《和平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