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相关考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5分) 答: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某实习生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直接从网上下载了下面的《清时期全图》,准备用于教学。?问题:(1)实习生的指导教师认为用这幅地图不合适,其理由是什么(6分)(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历史地图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某师范生在模拟教学中讲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内容时制作的一幅课件:问题:(1)该课件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6分)(2)课件制作中设计示意图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杰在课间休息时与同学打闹,小杰被撞在水泥栏杆上,造成粉碎性骨折。 材料2:某中学举行大型集会后,学生经过狭窄楼道时突然哄挤,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多名学生伤残。 针对上述材料,请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如何加强校园安全提出相关建议。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不犯错误。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该正确对待。问题: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的“公共利益的维护——每个人的责任”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问题:(1)请指出本教学片段中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2)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谈谈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 展的总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2)依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一摘自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材料三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摘自《赣西刘士奇报告》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回答,红军在反第一次“大围剿”时,用的是什么战略战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在1931年毛泽东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其解决有什么积极意义?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有什么必然联系?为什么?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无论我们转身到什么地方,四处都可以看到我们的鲜血” ——名印第安人的自述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知识说明殖民主义给落后地区带来哪些灾难?
回答下列问题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预测实验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下图) 材料五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国家的主权从何而来,这是古今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或加提升、或加贬斥;或生、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材料三 袁世凯称帝时宣称:“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三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伏尔泰 国家的权利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孟德斯鸠 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利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 ——卢梭根据材料三,概述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问题:(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拟定本教材片段的教学目标。(8分)(2)请简述本教材片段的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4分)(3)请设计本教材片段的提纲式板书。(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