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概念可指两个方面,一是()的“我”,一是()的“我”,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把后者称为“()”。
“我”这一概念可指两个方面,一是()的“我”,一是()的“我”,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把后者称为“()”。
相关考题:
阅读《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第七节诗,回答文后 49~50 问题。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第 49 题 两节诗一是头,一是尾,各起了什么作用?
(2018年)社会工作者以罗杰斯“自我论”中的自我概念为理论基础,运用画“自面像”和描绘“我的生命线”等方法协助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上述方法可揭示自我概念的不同层面,包括( )。A.现实我B.理想我C.主观我D.客观我E.本体我
多选题社会工作者以罗杰斯“自我论”中的自我概念为理论基础,运用画“自画像”和描绘“我的生命线”等方法协助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上述方法可揭示自我概念的不同层面,不包括()。A现实我B理想我C主观我D客观我E本体我
问答题米德的“自我”概念中“主我”与“客我”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