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夏,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北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秘密签订(),使华北主权沦丧。

1935年夏,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北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秘密签订(),使华北主权沦丧。


相关考题:

1943年国民政府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外国攫取的治外法权,主要是因为( )A.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国抗日而妥协B.中国成为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C.国民政府致力于外交斡旋D.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外交威望高

日本对中国东北、华北实施侵略计划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寄希望于( )A.英美对日作战B.苏联出兵东北C.国际联盟的裁决D.东北军及全国军队的抗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发动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侵略战争。( )首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 A、中国共产党B、中国国民党C、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促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华的因素有( )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②欧美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③国民党政府竭力围剿红军,提供了可乘之机④德日结成同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作战方针,对国民党采用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办法,结果出现()。A、太原,徐州等地相继失守,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B、武汉,广州被日军占领,中国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C、汪精卫叛国投敌,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D、蒋介石出卖上海抗战成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五省自治"的直接目的是()。A、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准备B、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C、驱逐英,美等国在华北的势力D、扶植国民党内的亲日派何应钦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旨在把中国华北地区变为第二个“满洲国”。A、八一三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

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军走到陕北打了败仗,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之下发的B、日本侵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突然袭击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C、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D、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年日本侵略者策划了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制造了华北事变。

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的目的是()A、占领东北,威胁华北B、占领上海,威逼北平C、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D、三个月灭亡中国

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承认日军可以留驻上海,而中国军队必须撤离上海且不得在上海周围地区驻防,并取缔抗日活动。

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兵锋直指()。A、清政府B、北洋军阀C、日本侵略者D、国民党反动派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亡关头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几个月之内就使东北全境沦陷。A、1931B、1932C、1937D、1933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面对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当年国民党的领导人,民国政府蒋介石总统却奉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味奉行()政策出卖民族利益,使我国大片东北的国土迅速地沦陷了。A、抵抗B、不抵抗C、斗争D、逃跑

1943年国民政府与英美签定协议,废除外国攫取的治外法权,主要是因为()A、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国抗日而妥协B、中国成为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主战场C、国民政府致力于外交斡旋D、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外交威望高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揭露的是()对中国的侵略罪状。A、日本B、英国C、国民党政府D、美国

1937年,国民党军队英勇阻击侵略我国华北日军的主要战役发生在()。

单选题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单选题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的目的是()A占领东北,威胁华北B占领上海,威逼北平C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D三个月灭亡中国

填空题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承认日军可以留驻上海,而中国军队必须撤离上海且不得在上海周围地区驻防,并取缔抗日活动。

单选题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填空题()年日本侵略者策划了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制造了华北事变。

单选题《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揭露的是()对中国的侵略罪状。A日本B英国C国民党政府D美国

单选题(11年10月真题)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 (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