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和记录电池房内环境温度:用温度计或其他辅助工具测量室内环境温度,标准温度()℃。A、25B、27C、30D、32

测量和记录电池房内环境温度:用温度计或其他辅助工具测量室内环境温度,标准温度()℃。

  • A、25
  • B、27
  • C、30
  • D、32

相关考题:

人工采集指人通过感知器官--()或利用简单工具(如测量距离用的皮尺、测量温度用的温度计)等直接获得并记录信息的方式。 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E.味觉

读温度计测量值时,视线和温度计保持垂直,( )不离开液面,读数正确。A.安全泡B.感温泡C.温度计整体D.感温液体

温升试验的环境温度是怎么测量的?

按()温度测量仪表可分为基准温度计、标准温度计和工业用温度计。A、用途B、测量方法C、测温范围D、测量原理

测量机房环境温度,蓄电池温度应在20℃~25℃以内。

干粉灭火系统中对安装好的管网进行水压强度试验前,用温度计测量环境温度,如果环境温度低于(),必须采取防冻措施确保水压试验正常进行。A、6℃B、7℃C、5℃D、8℃

蓄电池容量检查前6年每2年1次,6年以后每年1次,测试蓄电池的容量,采用自动恒流(纯阻性)放电装置,放电电流为I10,在核容时应每小时记录蓄电池温度(采用红外成像仪测量极柱、外壳、环境温度),测量并记录每节蓄电池的电压()。

蓄电池放电试验() A、放电过程中每隔2h测量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压,放电20h后,测量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压,计算放电容量满足要求B、放电过程中每隔1h测量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压,放电10h后,测量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压,计算放电容量满足要求C、放电过程中每隔2h测量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压,放电10h后,测量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压,计算放电容量满足要求D、放电过程中每隔1h测量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压,放电20h后,测量并记录每个电池的电压,计算放电容量满足要求

质量检验的正确步骤是()。A、比较和判定、测量或试验、记录、确认和处置B、准备、测量或试验、记录、比较和判定、确认和处置C、确认与处置、准备、测量或试验、比较和判定、记录D、测量或试验、比较和判定、准备、确认和处置、记录

吹、注塑设备加热超温的判定方法是()A、用手触摸料筒B、用温度计测量C、查看温控表或操作盘温度显示D、以上均不正确

全浸式水银温度计读温度计测量值时,视线和温度计保持垂直,()不离开液面,读数正确。A、安全泡B、感温泡C、温度计整体D、感温液体

环境温度计无法测量的是()

对温度计温包安装位置的要求有()。A、温度计的温包尽量伸入压力容器或紧贴压力容器器壁上B、用于测量蒸汽和物料为液体的温度时,温包的插入深度不应小于150mmC、用于测量空气或液化气体温度时,插入深度不应小于250mm

接触网测温作业分别利用()测量测温距离、环境温度和湿度,并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好测量距离、大气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A、测距仪B、温度计C、湿度计D、激光测量仪

HTK-391型探测站环温用0.5℃精度温度计测量误差,应小于()。A、±1℃B、±2℃C、±3℃D、±4℃

HTK型探测站箱温用0.5℃精度温度计测量误差,应小于()。A、±1℃B、±2℃C、±3℃D、±4℃

为什么测量电气设备的线圈或铁芯温度时,要求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温度计?

下列测量中属于电子测量的是()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B、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C、用数字温度计测量温度D、用游标卡尺测量圆柱体的直径

()数据采集就是用全站仪(或其他测量仪器)在野外测量地形特征点的点位,用电子手簿(或内存贮器)记录测点的定位信息,用草图、笔记或简码记录其他绘图信息,到室内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经人机交互编辑成图。

蓄电池的日常维护工作中应作的记录,至少要包括()方面的内容。A、每个单体电池的浮充电压B、电池组浮充总电压C、环境温度及电池外表的温度D、测量日期及记录人

万用表内没有电池,也可以测量电压或电流且不影响其测量准确度。

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量下限由感温液的()决定。

多选题对温度计温包安装位置的要求有()。A温度计的温包尽量伸入压力容器或紧贴压力容器器壁上B用于测量蒸汽和物料为液体的温度时,温包的插入深度不应小于150mmC用于测量空气或液化气体温度时,插入深度不应小于250mm

多选题接触网测温作业分别利用()测量测温距离、环境温度和湿度,并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好测量距离、大气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A测距仪B温度计C湿度计D激光测量仪

单选题用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空气焓值的方法属于(  )测量方法。A直接测量B间接测量C组合测量D动态测量

单选题下列测量中属于电子测量的是()。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B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温度C用数字温度计测量温度D用游标卡尺测量圆柱体的直径

单选题HTK型探测站箱温用0.5℃精度温度计测量误差,应小于()。A±1℃B±2℃C±3℃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