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罐冲水试验中应进行基础沉降观测。在罐壁下部圆周每隔10m左右设一个观测点,点数宜为( )且不得少于4点。 A、2的倍数 B、3的倍数 C、4的倍数 D、5的倍数

储罐冲水试验中应进行基础沉降观测。在罐壁下部圆周每隔10m左右设一个观测点,点数宜为( )且不得少于4点。
A、2的倍数
B、3的倍数
C、4的倍数
D、5的倍数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金属储罐的充水试验。点数宜为4的倍数且不得少于4点。参见教材P119。

相关考题:

在进行表面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时,为便于监测,水平位移观测点宜同时作为沉降位移的观测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 A、5~10B、10~20C、15~25D、25~40

储罐充水试验中应进行基础沉降观测。在罐壁下部圆周每隔10m左右设一个观测点,点数宜为( )且不得少于4点。A.2的倍数B.3的倍数C.4的倍数D.6的倍数

储罐充水试验中对基础沉降观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罐壁下部圆周每隔10m设一个观测点,点数宜为4的倍数,且不少于4个B.储罐整体均匀沉降超过50mm时,应立即停止充水进行评估C.圆周任何10m范围内不均匀沉降超过13mm,应立即停止充水进行评估D.充水和放水过程中,应关闭透光孔

金属储罐充水试验中应进行基础沉降观测, 在罐壁下部圆周每隔() 左右, 设一个观测点。A. 10mm B. 100mmC. 1m D. 10m

水工建筑物施工,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按要求测设一定数量的( ),并应定期检测。A.永久控制点 B.水位观测站C.沉降观测点 D.位移观测点E.地下水观测点

水工建筑物施工,在施工前及施工中应按要求测设一定数量的( ),并应定期检测。A.永久观测点 B.水位观测点 C.沉降观测点D.位移观测点 E.地下水观测点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时,应每隔()m左右设一位移观测点。A、50B、100C、150D、200

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点应埋在()上。

储罐充水试验中应进行基础沉降观测。在罐壁下部圆周每隔10m左右设一个观测点,点数宜为()且不得少于4点。A、2的倍数B、3的倍数C、4的倍数D、6的倍数

对平原区松散地层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宜布设观测线,观测点的布设要求为()。A、观测点距在100~5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5个B、观测点距在500~10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5个C、观测点距在100~5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3个D、观测点距在500~10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3个

挠度观测中观测点应沿基础的轴线或边线布设,每一轴线或边线上不得少于3点。

高层建筑应沿其周围每隔15~30m设一点,房角、纵横墙连接处以及沉降缝的两旁均应设置沉降观测点。

应力放散时,应每隔150m设一位移观测点观测钢轨位移量。

某无缝线路总放散量为200mm时,每隔100m设一观测点,第三观测点放散量为()。

水工建筑物施工,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按要求测设一定数量的(),并应定期检测。A、永久控制点B、水位观测站C、沉降观测点D、位移观测点E、地下水观测点

对建筑物进行沉降的长期观测时,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数目为几个:()。A、3B、6C、9D、12

轴向抗压静荷载试验的沉降观测平面宜设在桩顶下0.2-1.0m,同时在桩顶钢垫块上设置沉降观测点。

高耸构筑物沉降观测点应布置在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个构筑物应不少于()个观测点。A、2B、3C、4D、5

建筑物沉降观测中,建筑物四周角点可不设沉降观测点。

首次观测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沉降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高,应同期观测不少于两次,取平均值作为()。A、终值B、初始值C、中间值D、降值

储罐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充水严密性试验,且符合下列规定()。A、充水试验前,与罐体焊接的附件应焊接完毕,且检验合格B、充水试验前,与严密性试验有关的焊缝,不得涂刷油漆C、充水试验应采用洁净淡水,试验水温不应低于5℃D、充水试验中应进行基础沉降观测。基础沉降超过规定时,应停止充水

单选题对建筑物进行沉降的长期观测时,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数目为几个:()。A3B6C9D12

多选题水工建筑物施工,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按要求测设一定数量的(),并应定期检测。A永久控制点B水位观测站C沉降观测点D位移观测点E地下水观测点

单选题储罐充水试验中应进行基础沉降观测。在罐壁下部圆周每隔10m左右设一个观测点,点数宜为()且不得少于4点。A2的倍数B3的倍数C4的倍数D6的倍数

单选题对平原区松散地层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宜布设观测线,观测点的布设要求为()。A观测点距在100~5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5个B观测点距在500~10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5个C观测点距在100~5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3个D观测点距在500~10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3个

单选题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时,应每隔()m左右设一位移观测点。A50B100C150D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