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在一个实验中,要求大学生阅读赞同或反对卡斯特罗在古巴推行有关政策的文章。告诉被试,有的人是自愿选择赞同或反对立场的,有些则是按规定被分配去写赞同或反对文章的,也就是说文章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最后要求被试评价这些作者对卡斯特罗的态度。结果发现,即使被试知道有些言论是作者被命令写的,但他们仍然认为凡是写“赞同”文章的人都比写“反对”文章的人更加支持卡斯特罗。材料2:某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作为学生本人来说,可能认为试题难度太大,或其他同学在考场中干扰了自己;而老师则认为是因为学生不努力,知识掌握不牢固;家长可能认为老师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等。材料3:运动员在足球比赛中输球时,一般会认为要么是裁判不公平,要么是场地不适应,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技术不好;赢球时往往会认为这是自己拼搏所应得到的,绝对不是裁判的有意偏袒。试从归因偏差的视角解释上述三个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在一个实验中,要求大学生阅读赞同或反对卡斯特罗在古巴推行有关政策的文章。告诉被试,有的人是自愿选择赞同或反对立场的,有些则是按规定被分配去写赞同或反对文章的,也就是说文章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最后要求被试评价这些作者对卡斯特罗的态度。结果发现,即使被试知道有些言论是作者被命令写的,但他们仍然认为凡是写“赞同”文章的人都比写“反对”文章的人更加支持卡斯特罗。材料2:某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作为学生本人来说,可能认为试题难度太大,或其他同学在考场中干扰了自己;而老师则认为是因为学生不努力,知识掌握不牢固;家长可能认为老师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等。材料3:运动员在足球比赛中输球时,一般会认为要么是裁判不公平,要么是场地不适应,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技术不好;赢球时往往会认为这是自己拼搏所应得到的,绝对不是裁判的有意偏袒。试从归因偏差的视角解释上述三个材料。


参考解析

解析:(1)材料1中涉及的归因偏差类型材料1中涉及的归因偏差类型是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又称为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这条规律比较适合西方,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2)材料2中涉及的归因偏差类型材料2中不同的主体归因不同,这符合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老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3)材料3中涉及的归因偏差类型材料3中提到,不管是赢球还是输球,运动员提到的原因总是对自己有利。这个归因偏差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归因偏差类型的掌握情况。三种归因偏差有一定的联系,基本归因偏差仅仅考察了观察者的归因特点,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则加入了对自身归因特点的分析。基本归因偏差和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特别是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中蕴含了自我服务偏差的思想。

相关考题:

洛特卡推论认为“检验发现,生产2篇文章的作者大约是生产一篇文章作者数的1/4,生产3篇文章的作者数是生产1篇文章作者数的1/9⋯⋯,写一篇文章的作者数是全体作者的50%左右。()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63~65题。国外某一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阁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63.该实验设计是一个A.二因素设计 B.四因素设计 C.二水平设计 D.四水平设计

能够推断出“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A.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 B.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C.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D.材料类型、年龄和阅读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材料不仅指用于具体文章中的材料,也指作者写前搜集和积累的材料。()

,根据材料讲述的问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要求主题明确,中心突出。(60分)

仔细阅读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述深刻。

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引出现象,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文题自拟。他们,每天饿着肚子被迫去向路人乞讨,为了能多讨几块钱,人贩子故意用刀子、用硫酸在他们身体上制造出累累伤痕;他们,有的是被拐卖,有的被父母遗弃,像牲口一样被鞭打、被驱使;他们的家在街头、在桥下、在田野,他们不知道世界上有“爱”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没有春天……

对给定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深刻。

(四)仔细阅读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述深刻。(40分)

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母亲,但作者却在第⑦段写“弟弟酗酒”一事,试说说其写作意图。(4分)

大会主席宣布:“此方案没有异议,大家都赞同,通过。” 如果以上不是事实,则下列哪项一定正确?( )A.大家都不赞同方案B.有少数人不赞同方案C.有些人赞同,有些人反对D.至少有些人是反对方案的

国外某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能够推断出“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校快”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A.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B.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C.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D.材料类型、年龄和阅读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国外某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如采用被试内设计,最容易产生的效应是A.霍桑效应B.实验者效应C.练习效应D.安慰剂效应

国外某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该实验设计是一个A.二因素设计B.四因素设计C.二水平设计D.四水平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总统当选不久,记者采访他的母亲,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十分自豪。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的,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让我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1000字。

如果以上不是事实,下面哪项必为事 实( )A、大家都不赞同此方案 B、有少数人不赞同此方案 C、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反对 D、至少有人是赞同此方案的 E、至少有人是不赞同此方案的

大会主席宣布:“此方案没有异议,大家都赞同,通过。”如果以上不是事实,下面哪项必为事实?A.大家都不赞同方案。B.有少数人不赞同方案。C.有些人赞同,有些人反对。D.至少有人是赞同方案的。E.至少有人是反对方案的。

大会主席宣布:“此方案没有异议,大家都赞同,通过。”如果以上不是事实,下面哪项必为事实( )A、大家都不赞同此方案 B、有少数人不赞同此方案C、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反对 D、至少有人是赞同此方案的E、至少有人是不赞同此方案的

不是有了生活就能把文章写得曲折,生活底子很厚的人,并不能写出有波澜的文章。有些人能抓住矛盾,能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但一写就平均用力,不善于在关键曲折处多用笔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哪个结论?()A、写文章需要技巧B、写文章要掌握全局C、写文章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D、写文章反对绕圈子,反对卖关子

写怀旧回忆文章著名,且小说「橘子红了」曾被拍成电视剧的女作家是谁

文章的主题是()A、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B、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表达的所有思想C、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主要问题D、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所有问题

问答题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阅读书或杂志中的文章,这些文章可能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与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

单选题作者对“新新人类”所持的态度是(  )。A欣赏B赞同C不屑D反对

问答题研究者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研究者感兴趣四种生字密度:1:5、1:10、1:15、1:20。  被试: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被试40人,男性20人,女性20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平均年龄为14.5岁。  材料:选取历史方面的四篇短文(1:5、1:10、1:15、1:20),这四篇短文除了生字密度不同外,在文章的长度、语法的难度上均进行了匹配。每个学生要阅读四篇短文中的每一篇,四篇短文的阅读顺序进行了随机化平衡处理。分析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此实验采用什么类型的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被试内设计)。

单选题文章的主题是()A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B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表达的所有思想C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主要问题D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所有问题

问答题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探讨文章的生字密度、文章的类型和文章的句子长短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要求写明:被试数量;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的额外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实验基本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问答题《中国青年报》刊登一篇《我是作者,却答不准文章的“作者原意”》的短评,该文作者提到,自己一篇报道被选用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这道12分的题目,他自己最多只能拿到6分。这让作者感到有些尴尬。知名作家周国平,出了一本书《试卷中的周国平:对标准答案说不》。周国平的文章流传广泛,被作为语文阅读理解题,但作者本人做有关题目,在“标准答案”面前,却被判“错”。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