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绿色GDP的理念,改变一味追求GDP数量的做法,在追求GDP数量的同时提升GDP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对GDP的认识转变体现了( )。A.矛盾的对立统一B.辩证的否定观C.量变导致质变D.矛盾的普遍性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绿色GDP的理念,改变一味追求GDP数量的做法,在追求GDP数量的同时提升GDP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对GDP的认识转变体现了( )。
A.矛盾的对立统一
B.辩证的否定观
C.量变导致质变
D.矛盾的普遍性
B.辩证的否定观
C.量变导致质变
D.矛盾的普遍性
参考解析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中有用的成分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形式的回复、内容的发展,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地方政府对GDP发展的认识即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和前进的过程.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相关考题:
绿色GDP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净值,但扣除了资源环境成本,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就会大大下降。实施绿色GDP,发展的内涵和衡量标准一改变,就意味着( )的深刻转变,必须树立全新的发展观、全新的政绩观。A、思想观念B、技术操作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主要区别是( )。A、实际GDP按价格变化作了调整,而名义GDP则没有B、实际GDP就是绿色GDP,而名义GDP则不是C、名义GDP更适合于比较若干年的产出D、实际GDP在通货膨胀时增长更多
【材料一】 GDP 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现行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 的增长,却没有全面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导致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 出现了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到政绩考核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材料二】所谓绿色GDP,就是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 除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建立以绿色GDP 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 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这一认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GDP增速创24年最低”绝不等于一个“慢下来的中国”,相反,它迎来的可能将是更显活力的中国发展模式。 不再追求似乎高得永远没有尽头的 GDP 增速,说明政府不再仅仅关注 于做大蛋糕,也开始关注于如何将蛋糕分好。 人均 GDP、GDP 的含金量、GDP 与环境资源的依 附关系必将成为政府下一步的发展观念与执政理念改进的方向,GDP 的发展将更以民生为本。 如此之下,曾经的地方 GDP 数据造假、注水现象也将得到改观,道理很简单,当 GDP 指标在政 绩体系中变得不那么重要,自然造假与注水之举也会减少。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A.GDP增速放缓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B.GDP增速放缓是执政理念改进的必经阶段C.GDP增速放缓迎来的可能是更健康的中国发展模式D.唯GDP是论的观念的改变可减少地方政府造假现象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由于过分强调发展经济,形成了“唯GDP论英雄”的错误政绩观。因而,为避免唯GDP的政绩观造成恶果,有必要彻底取消地方政府的GDP考核。以下选项最能够指出上述论证缺陷的是:A.忽视了取消GDP考核的危害B.忽视了唯GDP政绩观的积极作用C.暗含了所有地方政府都形成了唯GDP的政绩观D.默认了GDP考核是导致唯GDP政绩观的根本原因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绿色GDP的理念,改变一味追求GDP数量的做法,在追求GDP数量的同时提升GDP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对GDP的认识转变体现了( )。A.矛盾的对立统一B.辩证的否定观C.量变导致质变D.矛盾的普遍性
下列关于绿色GDP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B.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C.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低,负面效应越高D.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效应E.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低,负面效应为零
“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后的生产总值,它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资源耗减)为5118亿元,占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即环境退化成本,是指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全部治理所需的支出)也将达GDP的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GDP的增长,不一定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B.GDP的增长,一定意味着社会财富积累的增加C.“绿色GDP”概念的运用,有利于政府部门转变观念和科学决策D.“绿色GDP”概念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公众关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GDP的局限性表现在()?A、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异B、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C、GDP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变化D、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E、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社会保障和福利改善情况
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GDP数值,引入“绿色GDP”概念的主要目的是()。A、使人们不再关心经济的单一速度指标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C、加快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D、既要保护资源环境,又要发展经济
在2010年7月16日某省委的小组讨论中,省委书记讲了个造桥的故事:“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塌了,拆了也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这样干了三次,浪费了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真正形成财富的就是那一笔。”这说明()A、应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B、实现经济增长就必须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C、单纯的GDP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D、GDP是国际通行的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
我国目前以GDP为主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没有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表示,我国将逐步建立绝色GDP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是在现有的GDP核算基础上.扣除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更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启动绿色GDP核算体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我国引入“绿色GDP”概念的主要目的是()A、与国际惯例接轨,便于国际比较B、使GDP与国民收入趋于一致C、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D、增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绿色GDP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是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目前在我国各地区已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一套完整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这是为了()A、落实科学发展观,减缓经济发展速度B、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C、增加经济总量,限制工业发展D、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成本后的生产总值,它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资源耗减)为5118亿元,占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即环境退化成本,是指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全部治理所需的支出)也将达GDP的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GDP的增长,不一定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B、GDP的增长,一定意味着社会财富积累的增加C、“绿色GDP”概念的运用,有利于政府部分转变观念和科学决策D、“绿色GDP”概念的运用,有利于培育公众关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在新的发展观下审视GDP,可以发现,追求GDP的最终目的,应是人民不断进步的幸福生活,而目前通用的GDP是社会物质及服务生产总量的体现。这个指标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推出了“绿色GDP”的概念,我国的“绿色GDP”指标也在攻关之中。“绿色GDP”是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拓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但“绿色GDP”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反映人类本身的一些追求。有人也就推而广之,提出了“人文GDP”的概念。据此完成问题:在新的发展观下,单一以GDP考查干部政绩的情况将得到改进,新的考查体系将更加全面。这属于()A、由现象到本质B、由实践到认识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单选题下列关于绿色GDP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B绿色GDP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C绿色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D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是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支撑条件
判断题传统经济统计指标GDP没有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所以必须改变单纯以GDP衡量发展水平的传统认识。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