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热点背景】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纲要》分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范围,实施期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2018-202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2026-203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展望到 2050 年目标是,各类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综合解读】 [提出观点] 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权威论述]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习近平 [文化内涵] 运河文化的内涵具有三重属性,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其次,漕运制度,即漕运及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康有为曾说:“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这一“大制”,跨越多个朝代,形成了稳定的运河制度文化。运河所蕴含的制度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政管理文化。运河河道和漕运管理都属于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构组织、法律规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其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以及整合的意义,亦反映了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质。二是战略文化。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最后,社会文化,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民众所创造、遵循、延续的文化,它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以时空辐射为演变特征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相比,运河社会文化有着显著的“运河”特征和开放、沟通、区域的特性。但总体来看,关于运河社会文化,一方面应强调“运河性”文化的拼盘或多学科组合,如它涉及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多种门类;另一方面,还应看到运河历史文化是一个整体,从“人”的视角出发,运河文化并非所有的事实和现象,而是人们的行为,以及影响人的行为要素的整体联系的因素。所以,运河社会文化是运河区域民众所创造的文化本身与文化形成过程的结合。 [精神实质] 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基石。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使用时间最久的运河,运河流经区域自然地理状况异常复杂,中国历代运河建设者们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运河连通为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运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今天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无不体现着这种奋斗进取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灵魂。两千多年来大运河的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在变,但创新协同精神未变。在解决水源短缺、实施黄运分治、构建航道体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大运河建设者们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当下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共享化背景下,更需要发扬创新协同精神,走合作共赢之路。 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核心。中国大运河从古到今绵延千百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产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更需要发挥融合共生的精神。 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特质。在大运河漫长的发展史中,它通过一项项工程和一个个鲜活人物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实践、传承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运河开凿发展的历史因人文活动而成就了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这也是大运河精神的鲜明特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今天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既是一种使命,更需我们的担当。 [传承保护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将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也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生态、航运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统筹大运河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地社会和谐繁荣,将为新时代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三是有利于深化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各民族各地区交融互动的关键纽带,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对国内外文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强化大运河精神内涵,挖掘和弘扬时代价值,深化国际交流互鉴,再现大运河包容开放天然属性,将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重要平台。 四是有利于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保护传承利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对策] 一是宣传大运河保护理念,指导各地深入学习《规划纲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保护群众利益,鼓励民众参与,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涉及大运河违法违规案件专项督察,督促各地把大运河沿线革命旧址、工业遗产、水利遗产等近现代遗产纳入保护视野。 三是探索遗产“活起来”途径,指导各地探索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文化公园建设模式,鼓励各地探索传统民居、近现代遗产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模式。 四是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积极争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宣传、推介大运河遗产价值文化内涵和保护案例,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推广“中国经验”。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守护流动的文化长廊 保护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大运河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凝练大运河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扬大运河中蕴含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展现大运河精神的现实价值,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示例二 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要求我们更好发挥法治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地方立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良法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承,推动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既要认识到保护运河文化动脉任重而道远,又要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通过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守护流淌的文化长廊,让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在今天得到彰显。 示例二 现代社会是液态的、轻灵的、全方位与立体的流动,大运河原有文化空间也因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发生剧烈变化,它不仅仅是文化的“记忆之场”,还承载着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以及影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总之,先人们的文化大运河流淌至今,当下的主体也必须将之继续繁荣勃兴。 资料来源: 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答记者问 北京日报:大运河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者: 孙杰 光明日报: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作者:吴欣 国家文物局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期 李瑞 新华日报:准确理解大运河文化的流动性 路 璐 王思明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热点背景】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纲要》分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范围,实施期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2018-202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2026-203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展望到 2050 年目标是,各类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综合解读】
[提出观点]
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权威论述]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习近平
[文化内涵]
运河文化的内涵具有三重属性,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其次,漕运制度,即漕运及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康有为曾说:“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这一“大制”,跨越多个朝代,形成了稳定的运河制度文化。运河所蕴含的制度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政管理文化。运河河道和漕运管理都属于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构组织、法律规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其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以及整合的意义,亦反映了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质。二是战略文化。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最后,社会文化,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民众所创造、遵循、延续的文化,它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以时空辐射为演变特征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相比,运河社会文化有着显著的“运河”特征和开放、沟通、区域的特性。但总体来看,关于运河社会文化,一方面应强调“运河性”文化的拼盘或多学科组合,如它涉及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多种门类;另一方面,还应看到运河历史文化是一个整体,从“人”的视角出发,运河文化并非所有的事实和现象,而是人们的行为,以及影响人的行为要素的整体联系的因素。所以,运河社会文化是运河区域民众所创造的文化本身与文化形成过程的结合。
[精神实质]
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基石。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使用时间最久的运河,运河流经区域自然地理状况异常复杂,中国历代运河建设者们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运河连通为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运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今天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无不体现着这种奋斗进取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灵魂。两千多年来大运河的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在变,但创新协同精神未变。在解决水源短缺、实施黄运分治、构建航道体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大运河建设者们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当下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共享化背景下,更需要发扬创新协同精神,走合作共赢之路。
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核心。中国大运河从古到今绵延千百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产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更需要发挥融合共生的精神。
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特质。在大运河漫长的发展史中,它通过一项项工程和一个个鲜活人物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实践、传承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运河开凿发展的历史因人文活动而成就了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这也是大运河精神的鲜明特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今天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既是一种使命,更需我们的担当。
[传承保护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将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也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生态、航运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统筹大运河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地社会和谐繁荣,将为新时代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三是有利于深化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各民族各地区交融互动的关键纽带,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对国内外文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强化大运河精神内涵,挖掘和弘扬时代价值,深化国际交流互鉴,再现大运河包容开放天然属性,将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重要平台。
四是有利于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保护传承利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对策]
一是宣传大运河保护理念,指导各地深入学习《规划纲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保护群众利益,鼓励民众参与,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涉及大运河违法违规案件专项督察,督促各地把大运河沿线革命旧址、工业遗产、水利遗产等近现代遗产纳入保护视野。
三是探索遗产“活起来”途径,指导各地探索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文化公园建设模式,鼓励各地探索传统民居、近现代遗产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模式。
四是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积极争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宣传、推介大运河遗产价值文化内涵和保护案例,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推广“中国经验”。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守护流动的文化长廊
保护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大运河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凝练大运河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扬大运河中蕴含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展现大运河精神的现实价值,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示例二
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要求我们更好发挥法治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地方立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良法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承,推动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既要认识到保护运河文化动脉任重而道远,又要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通过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守护流淌的文化长廊,让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在今天得到彰显。
示例二
现代社会是液态的、轻灵的、全方位与立体的流动,大运河原有文化空间也因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发生剧烈变化,它不仅仅是文化的“记忆之场”,还承载着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以及影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总之,先人们的文化大运河流淌至今,当下的主体也必须将之继续繁荣勃兴。
资料来源:
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答记者问
北京日报:大运河精神的时代价值 作者: 孙杰
光明日报: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作者:吴欣
国家文物局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期 李瑞
新华日报:准确理解大运河文化的流动性 路 璐 王思明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____提供有力保障。( )

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 )A、保护为主B、抢救第一C、合理利用D、传承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 )等国家文化公园。 A、长城B、大运河C、长征D、黄河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 )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A、经济基础B、植物资源C、文物古籍D、生态环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A.传承普及B.开发探索C.传承发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建设()等国家文化公园。 A、长城B、大运河C、长征D、黄河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实令人忧虑。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因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化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B.乱开支流、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C.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D.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遵循( )的原则。A.保护历史真实载体B.保护历史环境C.合理利用、永续利用D.不改变文物原状E.抢救第一,传承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下举例不符合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求的是:A.分拆整理出土文物B.维护修缮名人故居C.培训博物馆志愿讲解员D.举办粤绣工艺展览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背景链接】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分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市)为规划范围,实施期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2018-202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形成统一品牌。2026-2035 年目标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展望到 2050 年目标是,各类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湖安澜有序,环境优美宜居,“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享誉中外。【提出观点】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内涵】运河文化的内涵具有三重属性,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次,漕运制度,即漕运及运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康有为曾说:“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康有为政论集》)这一“大制”,跨越多个朝代,形成了稳定的运河制度文化。运河所蕴含的制度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政管理文化。运河河道和漕运管理都属于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构组织、法律规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其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以及整合的意义,亦反映了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质。二是战略文化。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最后,社会文化,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民众所创造、遵循、延续的文化,它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以时空辐射为演变特征的跨区域、综合性的文化系统。与其他文化相比,运河社会文化有着显著的“运河”特征和开放、沟通、区域的特性。但总体来看,关于运河社会文化,一方面应强调“运河性”文化的拼盘或多学科组合,如它涉及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多种门类;另一方面,还应看到运河历史文化是一个整体,从“人”的视角出发,运河文化并非所有的事实和现象,而是人们的行为,以及影响人的行为要素的整体联系的因素。所以,运河社会文化是运河区域民众所创造的文化本身与文化形成过程的结合。【精神实质】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基石。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使用时间最久的运河,运河流经区域自然地理状况异常复杂,中国历代运河建设者们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运河连通为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运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今天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无不体现着这种奋斗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灵魂。两千多年来大运河的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在变,但创新协同精神未变。在解决水源短缺、实施黄运分治、构建航道体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大运河建设者们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当下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共享化背景下,更需要发扬创新协同精神,走合作共赢之路。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核心。中国大运河从古到今绵延千百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产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更需要发挥融合共生的精神。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大运河精神的特质。在大运河漫长的发展史中,它通过一项项工程和一个个鲜活人物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实践、传承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运河开凿发展的历史因人文活动而成就了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这也是大运河精神的鲜明特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今天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既是一种使命,更需我们的担当。【传承保护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将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也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生态、航运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统筹大运河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地社会和谐繁荣,将为新时代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样板。三是有利于深化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各民族各地区交融互动的关键纽带,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对国内外文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强化大运河精神内涵,挖掘和弘扬时代价值,深化国际交流互鉴,再现大运河包容开放天然属性,将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重要平台。四是有利于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加强保护传承利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参考对策】一是宣传大运河保护理念,指导各地深入学习《规划纲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保护群众利益,鼓励民众参与,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涉及大运河违法违规案件专项督察,督促各地把大运河沿线革命旧址、工业遗产、水利遗产等近现代遗产纳入保护视野。三是探索遗产“活起来”途径,指导各地探索大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文化公园建设模式,鼓励各地探索传统民居、近现代遗产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模式。四是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积极争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宣传、推介大运河遗产价值文化内涵和保护案例,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推广“中国经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A、保护为主,不能开发B、合理利用,走市场化道路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关键是要保护好、传承好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全流程考古学包括,发现、研究、保护和()A、利用、传承B、利用、继承C、发展、开发D、开发、传承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永恒主题是()。A、合理利用与传承B、科学规划与发展C、保护与发展D、传承与规划

加强湖湘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护和开发利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召开,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③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必须先继承后发展 ④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④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A、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B、增进民族团结C、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经济效益D、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单选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A保护为主,不能开发B合理利用,走市场化道路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多选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A保护为主B抢救第一C合理利用D传承发展

填空题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判断题加强湖湘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护和开发利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A对B错

单选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A开发B保护C利用D传承

单选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永恒主题是()。A合理利用与传承B科学规划与发展C保护与发展D传承与规划

单选题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的方针是(  )。A“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C“保护第一、抢救为主、有效利用、加强管理”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单选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的方针是:(  )。A“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C“保护第一、抢救为主、有效利用、加强管理”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