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冷拉钢筋只能做()。A受压钢筋B没有限制C受拉钢筋D架立筋

单选题
冷拉钢筋只能做()。
A

受压钢筋

B

没有限制

C

受拉钢筋

D

架立筋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下列关于钢筋冷拉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钢筋冷拉可以节约材料B.钢筋冷拉可更利于与混凝土协同工作C.钢筋冷拉可调齐钢筋的初应力,有利于钢筋共同受力D.钢筋冷拉可提高强度,增加塑性

冷拉钢筋只能做()。A.受压钢筋B.没有限制C.受拉钢筋D.架立筋

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 )制作,且使用时应计算拉应力。A:未经冷拉热轧光圆钢筋B:未经冷拉热轧带肋钢筋C:冷拉热轧光圆钢筋D:冷拉热轧带肋钢筋

冷拉钢筋是用( )进行冷拉而制得。A.热拔钢筋B.冷拔钢筋C.冷轧钢筋D.热轧钢筋

钢筋的冷加工可以改变钢筋的性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冷拉可以提高钢筋的抗拉强度B.冷拔可以提高钢筋的抗压强度C.冷拉可以提高钢筋的抗压强度D.冷拉和冷拔均会使钢筋的塑性降低

钢筋工程中,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制作。A.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光圆钢筋B.未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光圆钢筋C.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带肋钢筋D.未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带肋钢筋

预制构件的吊环钢筋必须采用()。A.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光圆钢筋B.未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光圆钢筋C.经冷拉处理的Ⅱ级热轧带肋钢筋D.未经冷拉处理的Ⅱ级热轧带肋钢筋

预制吊环钢筋应采用()。A、经冷拉处理的I级热轧光圆钢筋B、未经冷拉处理的I级热轧光圆钢筋C、经冷拉处理的II级热轧光圆钢筋D、未经冷拉处理的II级热轧光圆钢筋

钢筋冷拉要点()。A、冷拉前测力器和各项数据需进行校验和复核B、冷拉速度不宜过快C、预应力钢筋应先对焊后冷拉D、自然时效的冷拉钢筋,需放置7~15d方能使用

钢筋冷拉前后的长度关系为:冷拉前长度=冷拉后长度/(1+冷拉率)

冷拉钢筋只能做()。A、受压钢筋B、没有限制C、受拉钢筋D、架立筋

钢筋冷拉时,用控制冷拉率方法控制,如用抽样试验方法确定的控制冷拉率为1%,则()。A、应提高抽样试验时的冷拉控制应力B、视该批钢筋为不合格C、按1%冷拉率冷拉D、该批钢筋不适用于冷拉加工

冷拉直径为20mm的钢筋,冷拉前钢筋长为10d,冷拉后钢筋长208mm,其冷拉率应为:()A、3%B、4%C、5%D、5.5%

钢筋冷拉的检查内容有()。A、冷拉应力B、冷拉率C、拉力D、冷弯

冷拉钢筋与未经冷拉钢筋相比,其伸长率()。A、相同B、增大C、视冷拉后直径而定D、减少

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钢筋的冷拉率有什么要求?

预应力钢筋不宜采用()级钢筋。A、冷拉Ⅰ级钢筋B、冷拉Ⅱ级钢筋C、冷拉Ⅲ级钢筋

有一根钢筋混凝土梁,其受拉钢筋长24㎜,选用冷拉HRB400级28㎜钢筋,由每根长9m的钢筋对焊后冷拉;当冷拉应力为500Mpa时,冷拉率为3.5%,冷拉回弹率为0.5%,采用JJM-5型卷扬机。求(1)钢筋冷拉时的冷拉力及拉长值:(2)钢筋冷拉后的长度。

冷拉和冷拔是钢筋冷加工的两种常用方法,目的是提高钢筋强度,节约钢筋。对冷拉和冷拔的描述正确的是()。 (1)钢筋的冷拉应力必须达到强化阶段; (2)钢筋经冷拔后,强度提高但塑性并不降低; (3)冷拉只能提高钢筋的抗拉强度; (4)冷拔可同时提高钢筋的抗拉和抗压强度: (5)热处理钢筋经冷拉后,其强度提高更明显。A、(1)(2)(3)(4)B、(1)(3)(4)C、(3)(4)(5)D、(2)(3)(4)

由多根钢筋焊接而成的冷拉钢筋,应()。A、先冷拉,后焊接B、先焊接,后冷拉C、无关系

钢筋冷拉调直必须控制钢筋的()A、变形B、强度C、刚度D、冷拉率

当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

单选题预应力钢筋不宜采用()级钢筋。A冷拉Ⅰ级钢筋B冷拉Ⅱ级钢筋C冷拉Ⅲ级钢筋

单选题由多根钢筋焊接而成的冷拉钢筋,应()。A先冷拉,后焊接B先焊接,后冷拉C无关系

问答题有一根钢筋混凝土梁,其受拉钢筋长24㎜,选用冷拉HRB400级28㎜钢筋,由每根长9m的钢筋对焊后冷拉;当冷拉应力为500Mpa时,冷拉率为3.5%,冷拉回弹率为0.5%,采用JJM-5型卷扬机。求(1)钢筋冷拉时的冷拉力及拉长值:(2)钢筋冷拉后的长度。

填空题当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单选题冷拉和冷拔是钢筋冷加工的两种常用方法,目的是提高钢筋强度,节约钢筋。对冷拉和冷拔的描述正确的是()。 (1)钢筋的冷拉应力必须达到强化阶段; (2)钢筋经冷拔后,强度提高但塑性并不降低; (3)冷拉只能提高钢筋的抗拉强度; (4)冷拔可同时提高钢筋的抗拉和抗压强度: (5)热处理钢筋经冷拉后,其强度提高更明显。A(1)(2)(3)(4)B(1)(3)(4)C(3)(4)(5)D(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