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师在《1787年美国宪法》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多种因素促成了1787年宪法诞生的史实,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利结构,获得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分析、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规律。掌握两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两党政治对美国的影响,提高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尝试不同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探究及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各类历史资料的研习,评价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试结合有关课程目标的知识,分析其问题,并进行修改。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师在《1787年美国宪法》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多种因素促成了1787年宪法诞生的史实,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利结构,获得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分析、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规律。掌握两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两党政治对美国的影响,提高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尝试不同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探究及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各类历史资料的研习,评价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试结合有关课程目标的知识,分析其问题,并进行修改。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1787年美国宪法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公民权利问题,拟定了相关条款。()

下面是某英语教师在阅读课第一课时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根据所给信息从下列三个方面作答:?(1)总体评价该教学目标的合理性(6分);?(2)分别评析上述三项目标(12分);?(3)分别修改各项教学目标(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某实习生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直接从网上下载了下面的《清时期全图》,准备用于教学。?问题:(1)实习生的指导教师认为用这幅地图不合适,其理由是什么(6分)(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历史地图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师在“文艺复兴”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②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影响。(10分)(2)试结合有关课程目标的知识,分析其问题。(6分)

下面是某教师对《光耀千古的诗坛》一课所设计的导入回答问题:(1)上述课堂导入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2)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某教师将七年级《鸟语花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生能够使用毛笔、水、墨等工具材料表现出墨色层次。”此教学目标所属维度是(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认知与体验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 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教师甲: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 教师乙: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1)请指出上述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与评价。 (2)简述采用“教师乙”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2分)(2)分析此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王老师“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的教学设计: 问题: (1)本教学设计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8分)(2)比较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与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畜牧业的差别,教师还可以提供哪些辅助材料 (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陈老师设计的“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洋、海、海峡的概念。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在大脑中再现它们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利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问题: (1)该教学目标的陈述存在哪些不足 (10分) (2)把“过程与方法”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依据材料,为“大洲和大洋”一课设计“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常见天气系统”一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2.了解低气压(气旋)系统、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培养学生阅读识图能力;2.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2.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某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节选评析这位老师三维目标制定中出现的问题。(16分)

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②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执教《对不良诱惑说“不”》中关于“如何战胜不良诱惑”的教学片段。问题:请分析该教学片段在贯彻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美国州权主义发展的顶峰是()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内战C、两党制出现D、1787年宪法的制定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在学习“优化计算机”这节课时,某教师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装流程,学会优化系统。能运用奇虎360安全卫士优化操作系统:能处理计算机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问题: (1)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重新设计教学目标。 (2)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阅读以下《阿房官赋》一课的教学目标,按要求回答问题。【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西、钩、斗”等词类活用现象,并疏通文意。【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描写片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不恰当的是()。A、体现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B、行为动词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C、局限于基础技能和能力的培养D、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在《彝族舞曲》一课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体现了()教学目标。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过程与方法C、知识与技能D、感受与欣赏

阅读以下《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目标,按要求回答问题。【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过程与方法】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不恰当的是()。A、教学目标中没有体现能力B、教学目标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C、没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D、不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下面是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手法。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文豪独特的个性与非凡的魅力。对以上教学目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教师把“感受大文豪独特个性”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太合适B、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设置清晰.表述准确C、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D、教学目标的设置合理,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体知识"词":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3.了解苏轼生平及词作。过程与方法: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3.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4.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词的把握;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2.认识苏轼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有其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请认真阅读这则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评析。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在学习“精彩的多媒体世界”这节课时,某教师撰写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组成元素,掌握多媒体作品的交互操作,了解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作品的兴趣。问题: (1)根据新课标理念和要求,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评价、行为动词使用恰当。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单选题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B教师混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再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20分)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师在《1787年美国宪法》一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多种因素促成了1787年宪法诞生的史实,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利结构,获得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分析、概括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规律。掌握两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两党政治对美国的影响,提高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尝试不同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探究及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学会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各类历史资料的研习,评价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美国从邦联制到联邦体制的演进过程等基本史实的学习,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试结合有关课程目标的知识,分析其问题,并进行修改。

问答题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体知识"词":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3.了解苏轼生平及词作。过程与方法: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3.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4.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词的把握;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中浓郁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2.认识苏轼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有其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 问题:请认真阅读这则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评析。

问答题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战争主要的领导者。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掌握立法权的应该是哪一机构?

单选题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这则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什么原则?()A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B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C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D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