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普通曝气法中,废水在曝气池内停留时间常为()小时,污泥回流比一般为(),池内污泥浓度为(),剩余污泥量为总污泥量的()左右。

填空题
普通曝气法中,废水在曝气池内停留时间常为()小时,污泥回流比一般为(),池内污泥浓度为(),剩余污泥量为总污泥量的()左右。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关于污泥龄,下列哪项说法错误?( )A.污泥龄是指生物固体在生物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B.生物反应器污泥龄越短,剩余污泥量越大C.世代时间短于污泥龄的微生物,在曝气池内不可能繁殖成优势菌种D.生物除磷系统污泥龄宜为3.5~7d

100ml泥水混合液,用滤纸过滤后为1.115g,滤纸原重量为0.915,沉降比33%求该曝气池内混液的污泥浓度,并计算污泥的污泥的体积指数。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完全混合法的主要区别在于()A、处理水质不同B、污泥性能不同C、曝气池内回流污泥与污水混合方式不同D、曝气深度不同

已知曝气池废水入流量为80m3/h,回流污泥量为40m3/h,则污泥回流比为()。A、100%B、50%C、33.4%D、20%

曝气池中出现大量泡沫后,除用除沫剂外,下列能最有效控制泡沫方法是()。A、增加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B、减少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C、减少曝气量D、增加污泥回流量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由于曝气时间长,污泥增长量大,所以产生的剩余污泥多。

回流窗的作用是调节(),控制污泥回流量,使回流的污泥与曝气进水协调。A、充氧量B、沉降比C、回流比D、污泥浓度

从活性污泥曝气池中取混和液500mL,注入500mL的量筒内,30min后沉淀污泥量为150mL,试求污泥沉降比。若MLSS为3g/L试求污泥指数。根据计算结果,你认为该曝气池的运行是否正常?

为保证曝气污泥浓度,曝气池污泥沉降比为()%。A、10B、20-30C、30-40D、40

下列最能直接反应曝气池混合液中生物量的是()。A、污泥沉降比B、污泥浓度C、污泥指数D、挥发性污泥浓度

()的目的主要是保持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量。A、硝化液回流B、曝气C、搅拌器D、污泥回流

普通曝气法中,废水在曝气池内停留时间常为()小时,污泥回流比一般为(),池内污泥浓度为(),剩余污泥量为总污泥量的()左右。

活性污泥处理法污水的过程中,曝气池内污泥的量维持平衡主要是靠()A、回流污泥B、污泥的生长C、污水中营养物质的供给D、微生物的代谢

A/0法运行中,如果曝气池D.O过高、产泥量少,易使污泥低负荷运行出现过度曝气现象,造成()。A、污泥膨胀B、污泥矿化C、污泥解体D、污泥活性高

在延时曝气污泥系统中,二沉池污泥()回流至曝气池。A、100%B、85-95%C、75-85%D、65-75%

某造纸厂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废水量为24000m3/d,曝气池容积为8000m3。经初次沉淀,废水的BOD5为300mg/L,经处理BOD5去除率为90%,曝气池混和液悬浮固体浓度为4g/L,其中挥发性悬浮固体占75%。试求Ns、Ns′、每日剩余污泥量、每日需氧量和污泥龄。

曝气池混合液中工作的污泥总量为40kg,每天排放的剩余污泥为10kg,问:污泥龄为多少?

活性污泥法曝气产生的剩余污泥排放可根据()确定A、污泥浓度B、处理水量C、污泥龄D、有机物浓度

单选题曝气池中出现大量泡沫后,除用除沫剂外,下列能最有效控制泡沫方法是()。A增加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B减少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C减少曝气量D增加污泥回流量

问答题某造纸厂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废水量为24000m3/d,曝气池容积为8000m3。经初次沉淀,废水的BOD5为300mg/L,经处理BOD5去除率为90%,曝气池混和液悬浮固体浓度为4g/L,其中挥发性悬浮固体占75%。试求Ns、Ns′、每日剩余污泥量、每日需氧量和污泥龄。

单选题()的目的主要是保持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量。A硝化液回流B曝气C搅拌器D污泥回流

填空题曝气池中悬浮固体(MLSS)浓度为2700mg/L,回流污泥浓度为9000mg/L,则污泥回流比R=()。

单选题A/0法运行中,如果曝气池D.O过高、产泥量少,易使污泥低负荷运行出现过度曝气现象,造成()。A污泥膨胀B污泥矿化C污泥解体D污泥活性高

多选题活性污泥法曝气产生的剩余污泥排放可根据()确定A污泥浓度B处理水量C污泥龄D有机物浓度

单选题已知曝气池废水入流量为80m3/h,回流污泥量为40m3/h,则污泥回流比为()。A100%B50%C33.4%D20%

问答题如果从活性污泥曝气池中取混合液500ml,注入500ml的量筒内,半小时后沉淀污泥量为150ml,试求污泥沉降比。若MLSS浓度为3g/L,试求污泥指数。根据计算结果,你认为该曝气池的运行是否正常?

单选题回流窗的作用是调节(),控制污泥回流量,使回流的污泥与曝气进水协调。A充氧量B沉降比C回流比D污泥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