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郡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时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单选题
《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郡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时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

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B

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

C

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

D

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北朝及隋唐时期,青海东部的行政建置在湟水流域主要有()及其所属郡县,黄河流域主要是()及其所属郡县。 A.鄯州廓州B.廓州鄯州C.金城郡西平郡D.西平郡金城郡

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①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②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 ③以海内未平④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中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下列加线词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B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C失期法皆斩。D彼秦者...虏使其民。

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______,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A.道B.州C.路D.行省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高士,或悬心于权贵,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或放情于博弈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闲日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过迁诸人,韦洪嗣舍著史之长以棋,未必充吴国上选①,而并亡渐渍②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置③其所不能,为足妨④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注】①上选:上等选手。②渍:学识积累。③置:放弃。④妨:羡慕。作者在这篇短文中阐明的主要观点和主张是什么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高士,或悬心于权贵,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或放情于博弈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闲日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过迁诸人,韦洪嗣舍著史之长以棋,未必充吴国上选①,而并亡渐渍②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置③其所不能,为足妨④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注】①上选:上等选手。②渍:学识积累。③置:放弃。④妨:羡慕。作者“每以自慰”的原因是什么

请对下列文字进行简要分析。《唐律疏议-斯狱律》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制敕断罪,临时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若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州而在兵,时有叛奖将而无叛州。州邑之设,固不可革也。”这段话说明唐朝衰微不是郡县制的原因而是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祸害。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A、以郡统县体制的出现B、贵族体制受到冲击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加强

隋炀帝时,刘炫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④相权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汉武帝问策贤良,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一《汉书·董仲舒传》()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A、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B、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C、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D、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东汉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皆秦制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郡守、郡尉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B、秦朝首创郡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C、中央设监御史,按察郡县D、郡守为郡的行政长官,郡尉掌管地方武装,官位世袭

秦始皇全面确认封建土地所有权的法令是()A、垦草令B、使黔首自实田C、为田开阡陌令D、分户令

翻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翻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五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郡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时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B、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C、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D、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

商鞅变法时期,为改变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旧习俗,颁布了()。A、《垦草令》B、《为田开阡陌令》C、《分户令》D、连坐法

《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三: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据材料三,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单选题明清实行的郡县制是(  )。A郡、县两级B州、郡、县三级C省、道、府、县四级.D州、省、府、县四级

单选题商鞅变法时期,为改变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旧习俗,颁布了()。A《垦草令》B《为田开阡陌令》C《分户令》D《连坐法》

问答题翻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