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62mm,计算分析断后伸长率指标()A合格B不合格C数据无效D无法确定

单选题
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62mm,计算分析断后伸长率指标()
A

合格

B

不合格

C

数据无效

D

无法确定


参考解析

解析: 见《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第3.4.2条以及第6.1.1条、第8章、第22章以及《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第5.4.1条。

相关考题:

钢筋断后伸长率为试样拉伸断裂后的长度与原始标距之比。

计算题:原始标距为75mm的矩形试样,拉断后,标距为95.64mm,问试样断后伸长率为多少?

钢筋机械连接断后伸长率是()之比的百分率。A、断后标距的伸长B、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C、断后标距的多余伸长D、断后标距的总伸长

测定热轧带肋钢筋断后伸长率的样品应为比例试样,确定原始标距采用的比例系数K为()。A、5B、5.65C、10D、11.3

ф12的Ⅰ级钢筋试样标距长60mm,经试验拉断后测的标距长为77mm,求钢筋伸长率为22.08%()

计算题:纵向标距L0=100mm的板状试样,拉断后测量其纵向标距Lu=128.00mm,计算断后伸长率A(%)(按国标修约)?

拉伸试验中,A11.3代表是断后伸长率,所指的试样为()。A、短比例试样B、长比例试样C、定标距试样D、非定标距试样

牌号Q390、外径50mm、壁厚5mm钢管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138mm,计算可得断后伸长率为()A、21.0%B、21.5%C、22.0%D、20.0%

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抗拉荷载实测值为30kN,计算分析抗拉强度指标()A、合格B、不合格C、数据无效D、无法确定

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屈服荷载实测值为20kN,计算分析屈服强度指标().A、合格B、不合格C、数据无效D、无法确定

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62mm,计算分析断后伸长率指标()A、合格B、不合格C、数据无效D、无法确定

测量伸长用的试样圆柱或棱柱部分的长度,包括()A、原始标距B、断后伸长率C、断后标距D、断面收缩率

牌号Q390、外径50mm、壁厚5mm钢管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138mm,计算分析断后伸长率指标()A、合格B、不合格C、数据无效D、无法确定

钢材拉伸试验、试件、伸长率,就是试样拉断后,其标距部()与原()。

伸长率为试样拉断后标距长度的增长量与原标距长度的百分比。

HRB400直径12mm热轧带轧钢筋的原始标距是60mm,其断后标距是72mm;断后伸长率计算错误的是()A、21.0%B、20.0%C、20.5%D、21.5%

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62mm,计算可得断后伸长率为()A、24.0%B、24%C、29%D、29.5%

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抗拉荷载实测值为30kN,计算可得抗拉强度为()A、429MPaB、428.6MPaC、417MPaD、416.8MPa

金属材料的伸长率等于什么?()A、等于试样拉断后,标距长度和原始标距长度之比。B、等于试样拉断后,标距长度增长量和原始标距长度之比。C、等于试样拉断后,标距长度增长量和标距长度之比。D、等于试样拉断后,产生颈缩部分的长度和标距长度之比。

单选题金属拉伸试验时,将试样断裂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测得断后标距后计算所得的是()。A断后延伸率B断后总延伸率C断后伸长率D断后总伸长率

单选题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62mm,计算可得断后伸长率为()A24.0%B24%C29%D29.5%

多选题测量伸长用的试样圆柱或棱柱部分的长度,包括()A原始标距B断后伸长率C断后标距D断面收缩率

单选题牌号Q390、外径50mm、壁厚5mm钢管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138mm,计算可得断后伸长率为()A21.0%B21.5%C22.0%D20.0%

单选题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抗拉荷载实测值为30kN,计算分析抗拉强度指标()A合格B不合格C数据无效D无法确定

单选题牌号Q235、厚度6mm、宽度12mm钢板比例试样,原始标距为()A47.87mmB47.9mmC48mmD50mm

单选题牌号Q390、外径50mm、壁厚5mm钢管比例试样,断后标距为138mm,计算分析断后伸长率指标()A合格B不合格C数据无效D无法确定

单选题测定热轧带肋钢筋断后伸长率的样品应为比例试样,确定原始标距采用的比例系数K为()。A5B5.65C10D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