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限制,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不占优势,不仅要考虑找工作的成本,还缺乏信心以及相关就业信息,于是出现了很多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问题】 假设你是一名学校社会工作者,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问答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限制,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不占优势,不仅要考虑找工作的成本,还缺乏信心以及相关就业信息,于是出现了很多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问题】 假设你是一名学校社会工作者,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下列不属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是( )。 A.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关的各方面还存在组织经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B.相关的社会政策支持不到位C.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有充分的准备D.经济结构和经济环境还难以提供充足的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下列不属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是()。 A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关的各方面还存在组织经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B相关的社会政策支持不到位C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有充分的准D经济结构和经济环境还难以提供充足的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进行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应是( )。A.该地区高校所有的应届大学毕业生B.该地区高校的所有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C.该地区每一所高校的每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D.该地区每一所高校的每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村官”不仅是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一种新的就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由此成为广大有理想的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村官”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 由上述论述得知( )。A.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B.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农村就业C.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D.农村是大学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平台

2009年,很多高中毕业生由于对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放弃了参加高考,对此,正确的观点是( )。A.这些人不去上大学一定是错误的B.这些人本来就不应该去上大学C.如果大学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确实不该去上大学D.上大学的收益并不仅仅发生在刚毕业时,而是长期的,如果仅仅根据大学毕业时能否找到工作来做出决策,可能会是错误的

2009年,很多高中毕业生由于对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而放弃了参加高考。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这些人不去上大学一定是错误的B.这些人本来就不应该去上大学C.如果大学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确实不该去上大学D.上大学的收益并不仅仅发生在刚毕业时,而是长期的,如果只根据大学毕业时能否找到工作来作出决策,可能会是错误的

1.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当前,正值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透露,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信长星透露,目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有所显现。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招聘规模缩减。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同比下降12.3%,二季度企业招工趋于谨慎。1至4月,东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趋缓。占全国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计划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也有所下降。  信长星指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难题。一方面,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且就业期望与现实也有一定差距。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城镇的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面对这样的劳动力供需结构,大学生就业压力将加大。  信长星说,人社部近年来始终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人社部与其他部门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国家已开始试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实行实名制管理,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  总体看,国家出台的政策和帮扶措施不可谓不多,但不少大学生却有自己的想法。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张永健即是其中之一。“我不是不想去基层,那里很缺教师。”2011年毕业的张永健说。“但相比大城市,在基层我总感觉未来前途不明朗。”  张永健的心思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他说,自己并不在乎起薪是多少,但很看重未来的发展。“而且,同样教10年书,在北京工作的可能有房有车,还有机会深造。而在乡镇就难说了。”他说。  中央党校教授Y认为,张永健的例子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反映了我国人才流动机制不畅所造成的后果——宁可暂时不就业也要留在“北上广”。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这样会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Z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Z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在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根据人社部统计,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Y说,第三产业最能吸纳就业,而扶持第三产业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W指出,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企业用人则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自然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难就业。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国家就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技术类院校,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Y说,“同时,给学习技术的学生更宽松的环境,比如给予他们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Z指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事情,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人手,才能标本兼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亟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  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4.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失业率近一成,比2010届略有上升。同时出炉的专业预警中,动画、法学等专业登上了高失业风险的“红牌榜”。  蓝皮书显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低就业人群”指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是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所处状态为低就业状态。分析认为,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  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本科为20.7%,主要是由于自愿低就业造成的。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本科为7.5%。  蓝皮书主审Q指出,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愿意考公务员,觉得安全、清闲。但实际上很多人考上之后觉得上班容易打瞌睡,薪资不够,不论是收入还是锻炼自己技能方面都与自己的培训不相符合,甚至和当年的期待不一样。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呢这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H提醒学生和家长.要长期短期结合地看待诸多数据。特别是那些自愿低就业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自己的秉性和潜能,没有考虑到自己能力的最大实现和价值的最大发挥。如此,尽管有比较高的满意度,但很可能仅仅是从短期薪资方面考虑,忽视了理想。当短期生存的愿望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得到发展的时候,便会发现早已与曾经的理想擦肩而过,如此造成几年之后的就业满意度降低。  5.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劳工部主要负责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有2000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10年的就业情况报告,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0这种预测结果会结集出版为《岗位需求手册》,成为美国大学毕业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中介机构则在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穿针引线,充当红娘。在非赢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协会目前有1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美国的大学生一般把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看做是个人能力的表现。他们很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进行长远规划。一方面根据未来规划自觉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急于求成,不求一步到位。美国高校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学生入学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情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日本的每所大学都设有就业课,邀请公司负责人和校友介绍经验和体会。对学生在提交个人简历信息、推荐信等方面加以指导,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闪光点,特别是在笔试和面试的环节,注意细节的完善。  英国为帮助2009年毕业生求职或掌握新的技能,提出了一项专门针对18~24岁年轻人的实习计划:学生将在公共部门和慈善机构以及大公司里获得工作经验。加拿大大学生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借助于学校的“职业介绍所”,从这种服务中可获得相关的需求信息。第二种是通过由校方安排的专业实习计划找工作。在最后的一个学年里,大学生一般都要去企业、政府机关和民间机构等单位实习3个月左右,部分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实习找到工作。第三种途径是到学校或自己联系的单位去实习。大学毕业后许多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但可以到企业或政府机关去实习,实习期间,用人单位给大学生发放相当于正式雇员工资的50%~75%的报酬。有了实习经历后,大学生就容易在其他单位找到合适的工作。  法国的大学生有57%走向中小企业,许多人不为高薪或大公司所动,主要是根据个人爱好、社会效益以及职业发展前途来择业。  印度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下,除了部分人决定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专长,或屈就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职位,许多大学生去当售货员、司机等。  在巴西,随着近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收缩,“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已逐渐为巴西的大学生所接受。巴西大学生普遍认为,不管对工作是否满意,都要先干起来,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喜爱和对口的工作。  6.S省某地街道采取措施,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  建队伍摸实情。针对2012年7月份高校大学生陆续毕业的特点,该街道五个社区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协管员、信息员、居民组长为成员的社区大学生就业服务小组。采取上门求职登记、入户走访大学生家庭等形式,收集近两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制信息,摸清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愿望、工资待遇要求,并及时进行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和就业理念教育,有针对性地为辖区大学生做好就业服务。      。街道和五个社区分别在社会保障平台专门建立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对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      。在街道和五个社区分别建立了大学生服务热线。对一些刚毕业或者较长时间内未能就业的大学生,通过电话解答他们的就业需求,宣传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推荐岗位。      。通过街道、社区与大学生实行无缝对接,建立了电话、家庭住址登记制度和回访制度,定期沟通、上门服务,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失业、就业、创业等情况,对培训后较长时间未就业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分析原因,做好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早E1实现就业。      。该街道定于2012年7月7日举办一场以高校毕业大学生为主的大型现场招  聘会,将提供会计、文秘、经理助理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158个。  就业难,让毕业季酷热难耐;就业政策,送来阵阵凉风。2012年6月19日,S省从2012年开始推出“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连续3年每年拿出4000个岗位,用于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了解,2012年至2014年,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提供的岗位,主要为街道(乡镇)、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招聘公益性服务岗位。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有着明确的受益群体.那就是S籍毕业两年以内、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同时,S省还将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后提供社保补贴。据了解,“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所需资金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省级财政对T地区和1山区予以适当倾斜。用人单位需依法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7.以下是记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采访。  记者: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并焦虑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和各地政府均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就业情况关键要看用人市场的总体需求状况。那么,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对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具有怎样的特点  专家A:大学生就业难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当前的问题则要表现得更为复杂和突出。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也不断增长,由于24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市场出现普遍的招工难,即招收青年工人难的现象。这说明整个就业市场找工作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问题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看起来则有不同。由于大学扩招,其供给总量很大,而相应的符合大学生期望的岗位需求则没有太大增长。大学生找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应当说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这个岗位工资低、工作不稳定,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等。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表现为就业质量低。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一方面要关注需求方,比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关注就业岗位开发等,另外一方面,则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供给方面的问题,即大学和大学生都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要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实际技能训练。真正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则应该转变观念,从最基本的工作能力锻炼做起。就业质量低与企业有关系。但也与大学生个人价值创造能力低有关。这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比如,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都较为缺乏。大学扩招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预期人力资本回报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但即使如此,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其终生收入回报仍然会较之非大学生高。  专家B: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大致从2003年开始,同期,也出现了“民工荒”。这种并存的状况基本上持续到目前。这和劳动力的总供给有关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劳动力的总供给增速在下降。比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知,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约一个亿,而同期,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增加了7000多万。这说明新增劳动力大部分是高学历者。  教育发展迅速是好事,但短期的高速增长,会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产生过大影响,市场反应慢,劳动力市场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市场本身有个自然生态,用人单位什么岗位用大学生、什么岗位不需要用大学生是有定势的。具有高等学历的劳动力突然大量供给,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反应不过来,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时期,很多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招录过程要“一面”、“二面”、“三面”……各种测试一轮接一轮,既浪费了众多学生的精力,也大大提升了企业招聘成本。这是市场需求方的不恰当反应,加大了市场就业的摩擦性,放大了就业难度。  记者:2012年,“90后”本科毕业,正式登陆职场,和“70后”“80后”相比较,“90后”上大学的比例大大增加。从就业或者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这一代人有什么新的特点  专家A:最近两年,“90后”劳动者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追求和目的与上一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他们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来自少子女的家庭。最近几年很多关于员工敬业度的调查发现,员工最关心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发展,第二才是薪酬,第三是绩效管理。当员工把职业发展放在首位,薪酬放在次要位置时,原来企业管理采取的那种低工资和强制约束的管理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目前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这种新的特点会迫使企业改变以往的用工模式,以往企业多是短期化用工的模式,招来即用,用完即走。相对来讲不注重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提升。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劳动者越来越少。同时流动性越来越大,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必须改变用工模式,重视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用人的年龄歧视政策等。  作答要求  一、假如你是某报社的一名编辑,请你为“给定资料7”中记者的相关报道,写一份2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  二、“给定资料5”介绍了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试分析其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要求:简洁,不超过2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6”,仿照例句:“建队伍摸实情”,在填空横线上归纳概括S省某地街道帮助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的其它四个方面的措施。  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假设“给定资料”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你市也存在,请你以该市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意见,供相关领导审阅。(要求:1.只写标题和正文;2.内容周全,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得体;3.400字左右。)  五、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主题,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论文。(要求:1.题目自拟;2.观点正确;3.层次清晰、条理清楚;4.不能写成策论文。)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限制,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一此大学生在毕业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不占优势,不仅要考虑找工作的成本,还缺乏信心以及相关就业信息,于是出现了很多毕业即失业的情况。【问题】假设你是一名学校社会工作者,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限制,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不占优势,不仅要考虑找工作的成本,还缺乏信心以及相关就业信息,于是出现了很多毕业即失业的情况。【问题】假设你是一名学校社会工作者,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某国家重点大学为了资助贫困大学生,专门组织购买了衣服和生活用品。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收到资助物品后却并不使用,也不会把资助的衣服穿出去。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穿在身上就会被别的同学看出他们是贫困生,使别人对他们有其他的看法。[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解释社会救助主要的含义。2.上述案例反映了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哪些问题?3.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请设计一份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案。

大学生毕业生使用的协议书是()。A、《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B、《本科毕业生就业协议》C、《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自愿就业协议》D、以上均可

方案设计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限制,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不占优势。假设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拟订一份社会服务方案。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限制,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不占优势。假设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拟订一份社会服务方案。

材料: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两难问题为什么会奇怪地同时存在?调查显示,一些跟风报考的管理、外贸、制造等热门专业,毕业生严重过剩,就业遇冷;一些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有的毕业生希望工作“有钱又有闲”,有的只愿意到大型国企或事业单位找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结合材料,说明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体制的转变和就业方式的变革,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5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按照日前高校招生规模不变预侧,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将升至21.6%,到2030年将超过30%,以高校毕业生占青年劳动力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但有关统计显示,每年约有25%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前不能找到合适岗位。部分长期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就业更趋困难。材料二:新常态下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应把握好宏观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系。在很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现场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现象—某些单位的摊位前面,学生大排长龙;某些单位的摊位前面却水静鹅飞。人满为患的摊位都是国企或者大企业;而没有人排队的都是一些私企或者小企业等。还有就是,有些大学生真正上岗了,但做得却不尽如人意结合材料二,从政府和劳动者角度,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而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问题。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让你给大学毕业生提就业建议,下列恰当的是() ①提高个人素质,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收各类毕业生就业 ③树立诚信意识,脚踏实地才能够有所作为 ④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多种方式灵活就业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体制的转变和就业方式的变革,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5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按照日前高校招生规模不变预侧,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将升至21.6%,到2030年将超过30%,以高校毕业生占青年劳动力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但有关统计显示,每年约有25%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前不能找到合适岗位。部分长期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就业更趋困难。材料二:新常态下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应把握好宏观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系。在很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现场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现象—某些单位的摊位前面,学生大排长龙;某些单位的摊位前面却水静鹅飞。人满为患的摊位都是国企或者大企业;而没有人排队的都是一些私企或者小企业等。还有就是,有些大学生真正上岗了,但做得却不尽如人意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最多毕业生“撞上”最大留学生归国潮,2014年无疑成为“史上更难就业季”。这意味着解决就业难题需要()A、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到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就业B、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C、政府积极扶持就业,为大学生安排工作岗位D、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把增加就业岗位放在首位

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需登录注册()网,申领自主创业证。A、辽宁就业网B、辽宁省大学生创业网C、教育部大学生创业服务网D、学校就业信息网

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数量适当向脱贫任务重的贫困县区(),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生活补贴政策,促进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就业。A、减少B、倾斜C、调整D、缓解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结构性矛盾、就业歧视、学生择业观偏差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境。新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帮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教育部提出了采用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多种渠道。在新就业形势下,你认为大学生应如何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来指导自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问答题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限制,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不占优势。假设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拟订一份社会服务方案。

单选题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数量适当向脱贫任务重的贫困县区(),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生活补贴政策,促进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就业。A减少B倾斜C调整D缓解

问答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髙,不少人惊呼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收紧,另一方面是大量网络新职业的兴起。在部分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现实时,很多年轻人将目光转向了网络,由此出现了各种网络新职业。

单选题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需登录注册()网,申领自主创业证。A辽宁就业网B辽宁省大学生创业网C教育部大学生创业服务网D学校就业信息网

问答题方案设计题: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新增就业岗位的限制,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不占优势。假设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请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情况,拟订一份社会服务方案。

单选题大学生毕业生使用的协议书是()。A《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B《本科毕业生就业协议》C《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自愿就业协议》D以上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