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09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千克),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说说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09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千克),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说说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相关考题:
在以下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的是()A.所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取消自由贸易,国家统一配给粮食和日用品D.实行土地革命,把土地无偿分配给贫苦农民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理解列宁所说,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废除实物配给制B.恢复市场经济C.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实行工资级别制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在某一时期,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以为暴动士兵说:“他们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法令上说这样是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针对苏俄战争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公有制C、粮食税D、劳动义务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21年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粮食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D、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后,苏俄并没有立即结束展示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观原因是()A、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B、严重的经济困难C、余粮收集制减轻了经济困难D、苏俄一些领导人曾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新经济政策认识不正确的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顺应了农民的要求,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B、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标志是以粮食税来取代余粮收集制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已经从生产资料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应当时形势发展需要的
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 ③实物配给制④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其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可能是()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这是为了()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动工业化建设D、对付美国的“冷战”
在以下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的是()A、所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取消自由贸易,国家统一配给粮食和日用品D、实行土地革命,把土地无偿分配给贫苦农民
单选题“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米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义务交售制
单选题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以为暴动士兵说:“他们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法令上说这样是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针对苏俄战争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公有制C粮食税D劳动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