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和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个细胞最可能是()A、白细胞B、蛙的红细胞C、蛔虫的体细胞D、乳酸菌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和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个细胞最可能是()

  • A、白细胞
  • B、蛙的红细胞
  • C、蛔虫的体细胞
  • D、乳酸菌

相关考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水蒸发的推动力() A、水和空气交界面上的水蒸汽含量与空气中水蒸汽含量之差B、水和空气交界面上的水蒸汽压力与空气中水蒸汽压力之差C、水和空气交界面上的温度与空气温度之差D、水和空气交界面上的含湿量与空气中的含湿量之差

用双手将台布打开,平行打折,手腕用力,将台布一次抖开铺在台面上,这种铺台布的方法叫做()。 A、推拉式B、抖铺式C、撒网式D、推铺式

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思考与讨论: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分)。

为什么制动液不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A、制动液中的有效成分将挥发殆尽B、制动液中的有效成分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沸点和凝点都会降低C、制动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沸点会降低D、制动液会凝固

往一个容器中灌进一定量的水,但不装满,然后设法抽出容器中水面上的空气并将容器密闭,空气抽出后水面上方将呈()状态。A、真空B、充满水C、充满水蒸汽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模型。

科学家将一个细胞的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下铺成单层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磷脂分子在膜上的分布是()A、单层排列B、均匀稀疏排列C、均匀紧密排列D、双层排列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花的白色是由于()A、细胞间隙的空气将光反射B、花瓣和萼片将落在其上的光全部吸收了C、溶于液泡中的特殊的白色物质的存在D、大量白色体的聚集

下列细胞结构与其结构中包含的化学成分,对应有误的是()A、核糖体——蛋白质和RNAB、高尔基体——磷脂和糖类C、内质网——磷脂和蛋白质D、细胞壁——纤维素和淀粉

在跳汰机机体的横断面上,由纵向隔板和()将跳汰机分成空气室和()。

从孕20周开始,胎儿的脑细胞分裂加速,作为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成分的()是脑细胞分裂加速的前提。A、磷脂B、脂肪酸C、脑磷脂D、卵磷脂

对于()的液体,它在气相显得成分()它在液相中的成分。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A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B、B基因全部位于细胞核中C、C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D、D基因是DNA上任意一个片段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试简述理由:()。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用丙酮从鸡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A、S1=2S22B、S1>2S2C、S1<2S2D、S2<S1<2S2

往一容器中灌进一定量的水,但不装满,然后设法抽出容器中水面上的空气并将容器密闭,空气抽出后水面上方将()。A、呈真空状态B、呈充满水蒸汽状态C、呈充满水状态D、没有任何变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磷脂。( )

静电破乳包括()步骤。A、水滴的电致聚集B、水滴沉降C、水滴在油水界面上聚结而下沉D、水滴在油水界面形成海绵体

角膜内皮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A、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镜面反射B、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全反射C、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折射D、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衍射E、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干涉

构成细胞质膜和生物膜的成分不包括()A、胆固醇B、磷脂C、糖脂D、油脂

()等脂类是细胞膜和神经等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A、脂肪、卵磷脂、胆固醇B、脂肪、脑磷脂、卵磷脂C、脂肪、脑磷脂、胆固醇D、脑磷脂、卵磷脂、胆固醇

单选题从孕20周开始,胎儿的脑细胞分裂加速,作为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成分的()是脑细胞分裂加速的前提。A磷脂B脂肪酸C脑磷脂D卵磷脂

单选题下列细胞结构与其结构中包含的化学成分,对应有误的是()A核糖体——蛋白质和RNAB高尔基体——磷脂和糖类C内质网——磷脂和蛋白质D细胞壁——纤维素和淀粉

单选题角膜内皮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A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镜面反射B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全反射C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折射D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衍射E利用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界面产生的干涉

填空题ET是一个将干球温度、湿度、()对人体温暖感和冷感的影响综合成一个单一数值的任意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它意味着在实际环境和饱和空气环境中衣着和活动强度相同,且平均辐射温度等于空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