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的预拨力度,及时足额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油价调整而降低。这说明() 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③国家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④加大财政补贴是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的关键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12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的预拨力度,及时足额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油价调整而降低。这说明() 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③国家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④加大财政补贴是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的关键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相关考题:

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国家采取了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加大对农民种粮补贴,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等措施。这是运用()进行宏观调控。A.经济手段B.行政手段C.法律手段D.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种粮大户们认为,要真正使种粮有效益,农民种粮有积极性,一方面是要加大对种粮新主体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各类补贴力度,规范操作运行,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农民手中,使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另一方面,要对稳定多年的种粮规模经营主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基础能力建设、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向种粮大户及粮食专业合作社倾斜。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加大扶持力度有助于提高种粮积极性B. 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大小取决于种粮的收益C. 种粮大户及粮食专业合作社应该享有政策优惠D.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种粮积极性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其具体支持政策有()A、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B、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C、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D、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价格,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2015年G省将启动规模达6000亿元的政府主导型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促进经济增长。这说明财政()。A、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B、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手段C、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D、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014年6月,针对我国许多省市暴雨天气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央财政紧急安排4亿资金用于抗汛、水利设施修建。不少地方也加大了水利的资金投入。这说明()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②行政手段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不可或缺③市场解决不了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④财政投入为抗汛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2014年4月,中央财政下拨特大抗旱补助费1.6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冬麦区8省受旱地区抗旱救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我国国家财政() ①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性支出力度 ③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③

2009年2月1日,“家电下乡”工程在全国展开,农民购买家电由国家财政补贴售价的13%。这有利()A、扩大农民非耐用品的消费B、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C、实现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D、发挥财政为国防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的作用

2010年10月,海南强降雨165万人受灾。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抗击洪灾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财政调拨专项资金,安置灾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这表明()A、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B、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C、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保障支出D、国家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012年7月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我国6180.1万人次受灾,为此,中央和地方财政调拨专项资金用于救灾安置。这表明国家财政()A、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B、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D、集中的社会财富越多越好

2012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151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种粮补贴”惠农政策的连续实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九连增”。财政在这里主要发挥了()A、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B、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C、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D、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农业补贴力度,支持农民增收。预计中央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金额有望超过2000亿元,财政支出的重点要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这主要体现了国家财政()A、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B、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D、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当甲型HlNl流感蔓延后,根据知情、同意、自愿、免费接种的原则,我国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为群众免费接种疫苗。这体现了国家财政()。A、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C、具有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D、是提高经济效率的物质基础

2013年1月17日财政部消息,2013年春节前,将为8953.4万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总金额达到215.9亿元。这是自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第四次在春节前为全国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这体现的财政的作用是()A、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B、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C、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D、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一般说来,失业保险基金筹集的基本渠道是().A、国家财政补贴B、企业缴费C、合法的投资收益D、个人缴费

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15年开始调整完善()等补贴政策。A、农作物良种补贴B、种粮农民直接补贴C、农机补贴D、农资综合补贴

当前,我国在财政补贴上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补贴力度B、调整补贴重点C、减少补贴项目D、改革补贴方式E、取消财政补贴

2015年以来,财政部关于环保节能减排的政策密集出台,中央财政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安排节能环保资金2000多亿元。财政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 ①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扩大了国家财政赤字 ③促进国家经济平稳运行④促进产业的调整升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国家实行稳健的或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经济学依据是()A、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B、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C、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可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D、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这些举措体现了()①国家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③国家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调控经济④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2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的预拨力度,及时足额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油价调整而降低。这说明() 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③国家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④加大财政补贴是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的关键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主要体现了国家财政()A、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B、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D、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政府财政要加大对民生领域、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国家财政具有()A、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B、促进资源合理配置C、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D、促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国家财政要加大医改力度,2015年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这表明财政()A、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C、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D、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多选题当前,我国在财政补贴上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补贴力度B调整补贴重点C减少补贴项目D改革补贴方式E取消财政补贴

多选题各级行要对辖内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工作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省、市级分行每年要开展一次全辖范围内的财政补贴资金检查或抽查。检查重点为:()A是否设置“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岗”,配备管理人员B财政补贴资金台账登记是否规范C财政补贴资金统计报表是否及时、准确上报D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内的款项有无挤占挪用现象E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内的资金是否按要求及时足额拨付

多选题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15年开始调整完善()等补贴政策。A农作物良种补贴B种粮农民直接补贴C农机补贴D农资综合补贴

单选题2009年2月1日,“家电下乡”工程在全国展开,农民购买家电由国家财政补贴售价的13%。这有利于()A扩大农民非耐用品的消费B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C实现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D发挥财政为国防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的作用

多选题中央先后出台了“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政策。其中“四补贴”指的是( )。A财政补贴B种粮补贴C良种补贴D农资综合直补E农机具购置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