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将在未知高程点上的读数记为“()”。A、前视读数B、后视读数C、高程D、高差

记录时,将在未知高程点上的读数记为“()”。

  • A、前视读数
  • B、后视读数
  • C、高程
  • D、高差

相关考题:

三角高程测量时,正觇观测意为由已知点观测未知点求算未知点的高程;反觇观 测意为由()来求算未知点的高程。A.已知点观测已知点;B.未知点观测已知点;C.未知点观测未知点;D.已知点观测未知点。

高程测量时,凡在已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A.前视读数B.后视读数C.高程读数D.间视读数

同一测站上最后一个未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A.后视读数B.高程读数C.间视读数D.前视读数

水准测量的实质是测定两点之间的高程之差高差,然后由已知高程及已知点与未知点间的高差求出未知点高程。

已知点高程为 88.5m,前视读数为 1.5m,后视读数为 1.1m,未知点高程为( )。A.88.1m B.88.9m C.89.6m D.90.0m

三角高程测量时,正觇观测意为由已知点观测未知点求算未知点的高程;反觇观测意为由()来求算未知点的高程A、已知点观测已知点B、未知点观测已知点C、未知点观测未知点D、已知点观测未知点

()是先测定未知点对已知点的高差,再根据已知点高程推算未知点高程的方法。A、水准测量B、三角高程测量C、视距高程测量D、A+B+C

观测水位时在水尺板上读得水面与水尺板交接的刻度数(水尺读数)并立即记载,水尺读数加上该()得水位数值。A、水面高程B、基面高程C、河底高程D、水尺零点高程

利用高程为107.581m的水准点A,测设高程为107.881m的B点.设标尺立在水准点A上时的读数为1.356m,再将标尺立于B点上,问在标尺上的读数为多少时,尺底面的高程就是B点的高程?

记录时,将在已知高程点上的读数记为“()”。A、后视读数B、前视读数C、上丝读数D、下丝读数

统一测站上最后一个未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

同一测站上最后一个未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A、后视读数B、高程读数C、间视读数D、前视读数

高程测量时,凡在已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A、前视读数B、后视读数C、高程读数D、间视读数

水准仪视线的高程等于地面点的高程加上此点水准尺上的读数。

已知A点高程为HA=15.032m,欲测设B点高程为14.164m,仪器在A、B两点中间时,在A尺上读数为1.026m,则B尺上读数应为()。

测量高程时,凡在已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

测设已知高程是根据控制点高程,将()标定在固定的位置上。A、待求高程B、测量高程C、设计高程D、未知高程

单选题()是先测定未知点对已知点的高差,再根据已知点高程推算未知点高程的方法。A水准测量B三角高程测量C视距高程测量DA+B+C

单选题记录时,将在未知高程点上的读数记为“()”。A前视读数B后视读数C高程D高差

填空题高程联系测量中,已知井上A点高程HA=51.401,悬挂钢尺时为倒挂,零点朝上,外业读数时精确到0.1mm。井上读数:后视水准尺为(立尺在A点)14268,钢尺读数为32499;井下读数:待求水准点B尺读数为0.8575,钢尺读数为17.6740。则B点高程HB=()。

单选题高程测量时,凡在已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A前视读数B后视读数C高程读数D间视读数

单选题同一测站上最后一个未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A后视读数B高程读数C间视读数D前视读数

问答题利用高程为107.581m的水准点A,测设高程为107.881m的B点.设标尺立在水准点A上时的读数为1.356m,再将标尺立于B点上,问在标尺上的读数为多少时,尺底面的高程就是B点的高程?

填空题统一测站上最后一个未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

单选题记录时,将在已知高程点上的读数记为“()”。A后视读数B前视读数C上丝读数D下丝读数

填空题测量高程时,凡在已知高程点上的水准尺读数记为()。

单选题观测水位时在水尺板上读得水面与水尺板交接的刻度数(水尺读数)并立即记载,水尺读数加上该()得水位数值。A水面高程B基面高程C河底高程D水尺零点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