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事件
环境污染事件
参考解析
解析:(一)室内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除空气正常成分外的其他成分,包括增加的新成分,或原有的正常成分增加,它们的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出了室内空气的自净能力,从而使空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正常活动造成一定影响。
1.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事件
(1)一氧化碳:在密闭房间或通风不良的地下室内,燃烧煤、煤气、液化气或天然气取暖;
使用燃气热水器沐浴;应用各种燃气灶烧水、煮食;送风管道与排气管道混装;集中式空调进风口附近有一氧化碳污染源等,均可使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中毒事件。
(2)甲醛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室内装饰、装修初期,尤其是装修后的前6个月内,装修采用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和黏合剂可散发大量甲醛、苯、甲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当房间密闭较长时间,有害物质蓄积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
(3)氨:如果集中式空调应用氨气作为制冷剂,当制冷系统氨气泄露,混入送风管道内,可造成中毒事件;北方冬季施工加入过量含尿素的防冻剂可造成空气中氨浓度含量过高,引起人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甚至造成损害。
(4)游泳池氯气:游泳池水用氯气消毒时加氯量过大或氯气泄露,会引起游泳者和从业人员的窒息和呼吸道损伤。
(5)微生物污染:集中空调系统有可能引起的室内微生物污染事件,例如军团菌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症等。
2.空气污染事件现场处置的基本方法
(1)事件的接报:接到空气污染事件报告时,应详细记录:
1)事件发生的地点、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
2)举报人的姓名、地点、联系电话及报告的时间;
3)现场基本情况,包括可能的污染原因、途径、污染范围;
4)事件的危害程度,了解受累人员数量、症状、有无就医诊断,重点是有无危重患者的情况;
5)目前已采取的措施;
6)按要求上报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通知现场调查人员和检验人员。
(2)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理:空气污染事件现场处理原则:安全进入现场,优先抢救患者,迅速组织撤离,调查污染原因,尽早排除毒物。
1)了解初步情况:当接到污染事件报告后,应派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迅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应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了解核实情况,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受累人员的情况。
2)控制和保护现场:在优先抢救患者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好现场,较完整的现场是查明事件原因的基本条件。
3)现场快速检测: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安全进入现场。尽可能使用快速检测设备,及时测定现场和下风向污染物的浓度。如:检气管,它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判断有害物质;多气体检测仪,可以定性和半定量判断有毒物质。
4)估计危害的范围和程度:依据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结合现场的通风情况,估计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影响范围,预测暴露人数、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
5)迅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如污染现场有重症中毒患者,应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防止继续暴露,同时要及时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治疗。可自行就医的患者,通知其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
确定污染来源和污染途径后,应及时控制污染,例如,进行开窗通风换气;停止有害气体排放。卫生技术人员应根据所预测的危害性质、程度和受影响范围,迅速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如影响范围大,暴露人数多,应建议采取行政控制手段,组织暴露人员转移,用湿毛巾等代用品挡住口、鼻部位,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量。
6)调查取证:对污染影响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进行现场检测或样品的采集,对受累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可进行受累人群的生物样品采集,必要时可进行现场录像、录音。
采取控制措施后对环境空气的再次检测,用以判定采取措施的效果。
7)总结:调查结束后,卫生技术人员应对事件的原因、影响、后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防止事件的再次发生,写出完整的结案报告。
(3)事件报告:污染事件发生后,应按照事件报告程序的要求,将事件的发生和进展、采取的应急措施、取得的效果等情况随时逐级向有关领导汇报,并在事件处置的初期(接报后2小时内)写出初步报告,事件处置的中期(接报后24小时内)写出进程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写出结案报告。
3.样品采集与现场检测
(1)一氧化碳常常采用现场检测或使用气袋采集样品送回实验室分析。
1)直接取样法:当空气中被测组分较高,或者所用分析方法很灵敏时,直接采取少量样品就可满足分析需要,常常采用塑料袋直接采样,带回实验室分析。塑料袋(图2-10)可以采集不活泼气体,如一氧化碳。常用的有聚氯乙烯袋、聚乙烯袋、聚四氟乙烯袋和带有铝箔夹层的聚乙烯塑料袋,塑料袋常用的容积为1~5L。
采样时,使用二连球(图2-11)比较方便,将现场空气打入采样袋内,使之膨胀后放掉。如此反复4次,最后一次打满后,密封进样口,写上标签,注明采样地点和时间,带回实验室在24小时内分析。但一些对橡皮球有腐蚀性的活泼性气体不能用二连球采样。
2)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该方法可将仪器(图2-21)直接带到现场测定。
仪器使用前,应进行预热,尤其在冬季最好预热30分钟。
测定前,应用霍加拉特氧化管(霍加拉特氧化管作用是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进行仪器零点校准。然后通人一氧化碳标准气体对仪器量程进行标定,待仪器读数与一氧化碳标准气体浓度相同时方可进行测定,并将校准结果记录在原始记录中。
仪器全部调好后,以仪器本身泵动力的流量测定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2)空气温度:目前我国测定室内温度的标准方法有玻璃液体温度计法和数显式温度计法。测定时,仪器应离开墙壁与热源0.5m以上。
玻璃液体温度计法:温度计应放置5~10分钟后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标尺垂直,水
银温度计按凸出弯月面的最高点读数,酒精温度计应按凹月面的最低点读数。
数显式温度计法:测定时采用数显式温湿度计(图2-18)。测定前,应首先安装好电池,然后将仪器的传感器杆接好(或拔出),打开仪器开关,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选点的要求测定室内空气温度。待测定完成后,关闭仪器开关,记录测得值。
(3)空气大气压:气压测定方法适用于气压为800~1064hPa环境的测定,应用高原空盒气压表可用于气压为500~1020hPa环境的测定。测定时将空盒气压表(图2-19)直接带到现场,先读附温,准确到0.1℃,轻敲盒面,待指针摆动静止后读数。
(4)甲醛、氨:甲醛、氨采样常常采用液体吸收法采集样品,然后送回实验室分析。
用一个内装吸收液的气泡吸收管(图2-13),与大气采样器(图2-12)连接,当空气通过吸收液时,被测组分的分子被吸收在溶液中。采样流速控制在0.5L/min,采样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采样时记录采样管编号、采样时间、采样流量、现场温度和大气压。采样后立即密封吸收管进出气口,送回实验室分析。
(5)其他污染物样品采集:室内常见其他污染物还有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0c),采样常常使用固体吸附管采样,其中苯系物用活性炭吸附管(图2-15)采集,TVOC用TenaxGC或TenaxTA吸附管(图2-16)采集。
采样时将吸附管与采样泵用硅橡胶管连接,选择合适的采样位置,打开采样泵,调节流量,在规定的时间采集样品,采样后将管取下,密封管的两端或将管放入可密封的容器内,记录采样管编号、气体进入方向、采样时间、采样流量、现场温度与大气压力,将样品送回实验室分析。
样品测定后,应准确校准每支采样管的流量,以当时采样时的温度和压力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
(6)菌落总数:自然沉降法:用9cm直径经高压灭菌过的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分钟,经37℃,48小时培养后计数生长的细菌菌落数表示。由于该方法简便,能反映落下菌的数量,可大致判定环境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所以目前使用较普遍。该法采样时,应根据现场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空气细菌检测采样点。通常在房间的对角线上或呈梅花式均匀分布设置5个采样点,采样高度1.2~1.5m,采样点应远离墙壁1m以上,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将营养琼脂平板至于采样点处,打开皿盖,暴露5分钟,盖上皿盖收好,带回实验室分析。
4.人员防护
(1)防毒面具
1)压缩空气型:由面罩、空气压缩瓶、导气管组成,因可以自身携带、使用方便,故在紧急事故时常用。
2)空气净化型:功能是净化空气。安全使用空气净化面具的条件是事故现场有充足的氧气,正常的化学组成和浓度,以及空气相对湿度。包括简单型和复杂型,简单型只有简单尘过滤装置,内有活性炭等,使用方便,但不能处理有毒化学物。复杂型由数个料桶组成,可以滤除碳氢化合物蒸气、石棉纤维、酸雾等。
(2)防护服:根据需要分四种类型:全包裹型;非全包裹型(带压缩空气型面罩);非全包裹型(带空气净化型面罩);一般防护服。全包裹型防护服是将手套、靴和面罩做成一体,以便整个防护服的密封。这样气体、液体、固体的有毒化学污染物都不能进入防护服内。
(3)国际通用的个人防护分级原则
1)A级个体防护
防护情况:接触可经皮肤吸收的气体;可致癌和高毒性化学物;极有可能发生高浓度蒸气暴露的情况;接触未知化学物;有害物浓度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可经皮肤吸收的化学物;缺氧环境。
个体防护设备:①呼吸防护: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②防护服:全封闭气密化学防护服,防酸、碱等各类物质,能够防止气体渗透。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④头部防护。安全帽。
2)B级个体防护
防护情况:种类确知的气态有毒化学物质,有害物浓度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不经皮肤吸收,缺氧环境。个体防护设备:①呼吸防护: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②防护服:头罩式化学防护服,非气密性,防化学液体渗透。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④头部防护:安全帽。3yc级个体防护
防护情况:非皮肤吸收气态有毒物,毒物种类和浓度已知,未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不缺氧。
个体防护设备:①呼吸防护:空气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正压或负压系统),过滤元件适合特定的防护对象。②防护服:隔离颗粒物,防少量液体喷溅。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
4)D级个体防护
防护情况:非挥发性固态或液态物质,毒性或传染性低。
个体防护设备:①呼吸防护:不需呼吸防护。②防护服:与所接触物质相适应的防护服、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或鞋套。
(4)个体防护的穿戴和摘除:各类个体防护装备的穿戴顺序有所不同,但一般原则是先佩戴呼吸器,然后是防护服、眼面护具、手套和鞋靴(套)等,摘除顺序则相反。穿脱时动作要轻,
避免污染物扬起,尽量减少污染面在环境中暴露的面积和时间,脱去的污染装备应装入到双层塑料包装袋,并将口扎紧。
(二)饮用水污染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其中,工业生产过程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污染尤为重要。如:含有各种有害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江、河、湖及沟塘,使得这些水体出现物理性污染,如水面上漂浮着油膜、泡沫等漂浮物,水的颜色发生改变,甚至发出臭味;同时,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酚、苯、氰、砷、汞、铬、镉、农药等有机物和无机物,造成水体的化学性污染;有时污水中还含有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甲型肝炎病毒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致病微生物,造成水体的生物性污染。
饮用水污染途径主要是通过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二次供水和使用不安全的水质处理剂、涂料、蓄水容器、管道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
饮用水污染调查与处理的目的是了解某一地区或流域水污染情况及其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和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及时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保障居民健康,并为进一步采取预防和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事件的处理
(1)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理原则
1)接到事件发生通知后,应及时向上级医师及单位主管领导汇报,以便及时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并尽可能详细了解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过程;污染物种类、品名、数量、性状及污染程度、危害和扩散趋势,同时立即向当地卫生主管及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出现人员伤亡时,通知当地和邻近地区的医疗单位,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必要的救护工作。
2)通知有关集中式供水单位或自备供水单位和个人,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和I临时供水措施,并通过多种媒体向居民通告,在污染事故未解除前,不得擅自饮用被污染的水。
3)制定水质监测方案,及时掌握水质污染现状、趋势和动态。
4)及时发现、登记、调查和处理供水区域内人群中出现的身体不适等异常现象。
5)督促供水单位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减少、控制、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围、程度,对能够进行打捞的毒物积极组织力量打捞,必要时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将污染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6)对污染范围广、危害重的事故,及时通知有关邻近地区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7)事故处理结束后,编写事故处理报告书,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处理经验,提出防范措施一和对策,上报有关单位。
(2)饮用水污染事件的控制
1)初步分析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时,应建议当地政府并协助有关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少、控制、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围、程度,如停止排放、关闭闸门、打捞污染物、引水冲洗等,必要时通知下游水厂和居民停止取用水。
2)经过现场调查和监测,当确定生活饮用水水源和水质污染时,应通知供水单位迅速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水处理工艺,强化水处理工艺的净化效果。如源水污染,现有水处理工艺不能控制时,应及时上报建议停止供水,启动临时供水措施,并通过各种媒体通告居民在事故未解除前,不得饮用污染的水。
3)在启用应急储备水源或采取临时送供生活饮用水时,对送供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做好输送水管道、送水车、储水容器的清洗消毒,以及送供水人员的健康管理。对送供水过程进行全程监控,防止水质污染。
4)根据生活饮用水污染情况,制定水质应急监测方案,增加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及管阀末梢水、二次供水或分散式供水的监测样本和监测频次,加大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现状、趋势和动态变化,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5)对于生物性污染事件,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继发性介水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加强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中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6),在生活饮用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供水单位恢复取水时,在恢复供水前应指导供水单位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和配水等设备、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经对出厂水、管网水及末梢水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式供水。
(3)受影响人群的保护:首先是停止供应和饮用受污染的水,供应替代饮用水(临时管道、水车送水、桶装水、瓶装水等);供水单位进行水质应急处理工艺调整,在常规水处理基础上针对污染物性质和种类,增加相应的水处理工艺,如:吸附工艺、氧化工艺或其他深度处理工艺,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向政府部门提出饮用水水源水体的保护问题,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紧缺的淡水资源。
当生活饮用水污染危及人群健康时,应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如污染造成环境恶化,危及居民健康时应建议组织疏散人群。对可疑供水污染区域内的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服药,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
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类宣传阵地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把握正面引导原则,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其他相关公共卫生问题的处置
(1)患者处置:根据污染物性质不同,对患者的处置也不同,基本原则是:立即救治患者,同时终止污染物对患者的影响。对于化学污染物导致的健康危害,以对症治疗和去除体内毒物为主;对于生物性污染物导致的健康危害,多数情况下以对症治疗与抗生素治疗相结合,同
时做好患者隔离,并做好密切接触者隔离或医学观察,对患者衣物、分泌物和排泄物、居室等进行消毒。
(2)控制危险因素:根据饮用水污染程度,提出让受影响居民禁止饮用或限制使用的建议,必要时停止供水,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将危害控制到最低,切实保障居民健康。当污染控制后恢复供水时,必须对供水管网,包括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彻底、全面的清洗消毒,直至水质稳定,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供水;供水前,提醒居民正式使用饮用水前,必须将管道内滞留的水放尽后,才能正常使用。
3.个人防护现场处理处理饮用水污染事件时,首先要自备饮水,尽量不饮用受污染地区的饮用水;在自备饮水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选择地势较高地区(尤其是水体上游)、且水质良好的水源,经过简易混凝沉淀、消毒后,烧开饮用。对于生物性饮用水污染事件.
还应做好预防性服药,以及衣物、用品等的消毒处理。
4.卫生处理
(1)生物性污染:当生活饮用水发生生物性污染时,在供水单位水处理能力能够确保水质生物安全性的同时,加大饮用水消毒力度,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同时,加大水质监测频率及时指导水质处理和消毒。在饮用水污染严重,而且超过水厂处理能力时,应及时停止供水,提供应急供水,同时在污染过后加大水厂及供水管网的清洗、消毒、冲洗,直至水质达标后才能恢复供水。
(2)化学性污染:当生活饮用水发生化学性污染时,在供水单位水处理能力能够确保水质化学安全性的同时,加大饮用水处理力度,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同时,加大水质监测频率,及时指导水质处理和消毒。在饮用水污染严重,而且超过水厂处理能力时,应及时停止供水,提供应急供水,同时在污染过后加大水厂及供水管网的清洗、消毒、冲洗,直至水质达标后才能恢复供水。
5.善后处理
(1)后期评估总结:在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置完毕后,负责调查处置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置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总结,评估内容包括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种类和性质、事件对社会、经济和公众心理及健康的影响、应急响应过程、调查步骤和方法、对患者所采取的救治措施、调查结论、有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等。评估总结应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2)资料收集整理:参与调查处置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分别将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有关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查处等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档案。
(3)技术报告的编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理后,应及时编制事件处理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事件经过:包括饮用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过程、影响范围和受影响人数等。
2)饮用水污染性质及程度:包括污染物的来源、品名、种类、性状、数量、污染途径、范围及程度,以及污染的扩散趋势等。
3)事件处理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和污染范围,对污染暴露人群数量和分布的调查;以及对事件地区影响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个案调查、采集水样、人体排泄物及生物材料、粪便、血液等,以确定中毒原因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程度等。
4)事件转归:事件最终的受影响人数、范围,产生的健康危害及其程度,受害人数;事件导致水质污染程度、范围,主要污染物质及其浓度。上述状况经过处理后的最终结果。
5)事件处理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哪些措施对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起到较好的作用,哪些措施未起到作用,还有哪些措施应该采取而没有采取的。
6)建议:通过饮用水污染事件本身及处理过程,从专业角度提出预防饮用水污染和控制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的建议。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除空气正常成分外的其他成分,包括增加的新成分,或原有的正常成分增加,它们的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出了室内空气的自净能力,从而使空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正常活动造成一定影响。
1.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事件
(1)一氧化碳:在密闭房间或通风不良的地下室内,燃烧煤、煤气、液化气或天然气取暖;
使用燃气热水器沐浴;应用各种燃气灶烧水、煮食;送风管道与排气管道混装;集中式空调进风口附近有一氧化碳污染源等,均可使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中毒事件。
(2)甲醛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室内装饰、装修初期,尤其是装修后的前6个月内,装修采用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和黏合剂可散发大量甲醛、苯、甲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当房间密闭较长时间,有害物质蓄积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
(3)氨:如果集中式空调应用氨气作为制冷剂,当制冷系统氨气泄露,混入送风管道内,可造成中毒事件;北方冬季施工加入过量含尿素的防冻剂可造成空气中氨浓度含量过高,引起人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甚至造成损害。
(4)游泳池氯气:游泳池水用氯气消毒时加氯量过大或氯气泄露,会引起游泳者和从业人员的窒息和呼吸道损伤。
(5)微生物污染:集中空调系统有可能引起的室内微生物污染事件,例如军团菌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症等。
2.空气污染事件现场处置的基本方法
(1)事件的接报:接到空气污染事件报告时,应详细记录:
1)事件发生的地点、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
2)举报人的姓名、地点、联系电话及报告的时间;
3)现场基本情况,包括可能的污染原因、途径、污染范围;
4)事件的危害程度,了解受累人员数量、症状、有无就医诊断,重点是有无危重患者的情况;
5)目前已采取的措施;
6)按要求上报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通知现场调查人员和检验人员。
(2)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理:空气污染事件现场处理原则:安全进入现场,优先抢救患者,迅速组织撤离,调查污染原因,尽早排除毒物。
1)了解初步情况:当接到污染事件报告后,应派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组迅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应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了解核实情况,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和受累人员的情况。
2)控制和保护现场:在优先抢救患者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好现场,较完整的现场是查明事件原因的基本条件。
3)现场快速检测: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安全进入现场。尽可能使用快速检测设备,及时测定现场和下风向污染物的浓度。如:检气管,它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判断有害物质;多气体检测仪,可以定性和半定量判断有毒物质。
4)估计危害的范围和程度:依据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结合现场的通风情况,估计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影响范围,预测暴露人数、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
5)迅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如污染现场有重症中毒患者,应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防止继续暴露,同时要及时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治疗。可自行就医的患者,通知其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
确定污染来源和污染途径后,应及时控制污染,例如,进行开窗通风换气;停止有害气体排放。卫生技术人员应根据所预测的危害性质、程度和受影响范围,迅速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如影响范围大,暴露人数多,应建议采取行政控制手段,组织暴露人员转移,用湿毛巾等代用品挡住口、鼻部位,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量。
6)调查取证:对污染影响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进行现场检测或样品的采集,对受累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可进行受累人群的生物样品采集,必要时可进行现场录像、录音。
采取控制措施后对环境空气的再次检测,用以判定采取措施的效果。
7)总结:调查结束后,卫生技术人员应对事件的原因、影响、后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防止事件的再次发生,写出完整的结案报告。
(3)事件报告:污染事件发生后,应按照事件报告程序的要求,将事件的发生和进展、采取的应急措施、取得的效果等情况随时逐级向有关领导汇报,并在事件处置的初期(接报后2小时内)写出初步报告,事件处置的中期(接报后24小时内)写出进程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写出结案报告。
3.样品采集与现场检测
(1)一氧化碳常常采用现场检测或使用气袋采集样品送回实验室分析。
1)直接取样法:当空气中被测组分较高,或者所用分析方法很灵敏时,直接采取少量样品就可满足分析需要,常常采用塑料袋直接采样,带回实验室分析。塑料袋(图2-10)可以采集不活泼气体,如一氧化碳。常用的有聚氯乙烯袋、聚乙烯袋、聚四氟乙烯袋和带有铝箔夹层的聚乙烯塑料袋,塑料袋常用的容积为1~5L。
采样时,使用二连球(图2-11)比较方便,将现场空气打入采样袋内,使之膨胀后放掉。如此反复4次,最后一次打满后,密封进样口,写上标签,注明采样地点和时间,带回实验室在24小时内分析。但一些对橡皮球有腐蚀性的活泼性气体不能用二连球采样。
2)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该方法可将仪器(图2-21)直接带到现场测定。
仪器使用前,应进行预热,尤其在冬季最好预热30分钟。
测定前,应用霍加拉特氧化管(霍加拉特氧化管作用是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进行仪器零点校准。然后通人一氧化碳标准气体对仪器量程进行标定,待仪器读数与一氧化碳标准气体浓度相同时方可进行测定,并将校准结果记录在原始记录中。
仪器全部调好后,以仪器本身泵动力的流量测定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2)空气温度:目前我国测定室内温度的标准方法有玻璃液体温度计法和数显式温度计法。测定时,仪器应离开墙壁与热源0.5m以上。
玻璃液体温度计法:温度计应放置5~10分钟后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标尺垂直,水
银温度计按凸出弯月面的最高点读数,酒精温度计应按凹月面的最低点读数。
数显式温度计法:测定时采用数显式温湿度计(图2-18)。测定前,应首先安装好电池,然后将仪器的传感器杆接好(或拔出),打开仪器开关,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选点的要求测定室内空气温度。待测定完成后,关闭仪器开关,记录测得值。
(3)空气大气压:气压测定方法适用于气压为800~1064hPa环境的测定,应用高原空盒气压表可用于气压为500~1020hPa环境的测定。测定时将空盒气压表(图2-19)直接带到现场,先读附温,准确到0.1℃,轻敲盒面,待指针摆动静止后读数。
(4)甲醛、氨:甲醛、氨采样常常采用液体吸收法采集样品,然后送回实验室分析。
用一个内装吸收液的气泡吸收管(图2-13),与大气采样器(图2-12)连接,当空气通过吸收液时,被测组分的分子被吸收在溶液中。采样流速控制在0.5L/min,采样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采样时记录采样管编号、采样时间、采样流量、现场温度和大气压。采样后立即密封吸收管进出气口,送回实验室分析。
(5)其他污染物样品采集:室内常见其他污染物还有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0c),采样常常使用固体吸附管采样,其中苯系物用活性炭吸附管(图2-15)采集,TVOC用TenaxGC或TenaxTA吸附管(图2-16)采集。
采样时将吸附管与采样泵用硅橡胶管连接,选择合适的采样位置,打开采样泵,调节流量,在规定的时间采集样品,采样后将管取下,密封管的两端或将管放入可密封的容器内,记录采样管编号、气体进入方向、采样时间、采样流量、现场温度与大气压力,将样品送回实验室分析。
样品测定后,应准确校准每支采样管的流量,以当时采样时的温度和压力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
(6)菌落总数:自然沉降法:用9cm直径经高压灭菌过的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分钟,经37℃,48小时培养后计数生长的细菌菌落数表示。由于该方法简便,能反映落下菌的数量,可大致判定环境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所以目前使用较普遍。该法采样时,应根据现场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空气细菌检测采样点。通常在房间的对角线上或呈梅花式均匀分布设置5个采样点,采样高度1.2~1.5m,采样点应远离墙壁1m以上,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将营养琼脂平板至于采样点处,打开皿盖,暴露5分钟,盖上皿盖收好,带回实验室分析。
4.人员防护
(1)防毒面具
1)压缩空气型:由面罩、空气压缩瓶、导气管组成,因可以自身携带、使用方便,故在紧急事故时常用。
2)空气净化型:功能是净化空气。安全使用空气净化面具的条件是事故现场有充足的氧气,正常的化学组成和浓度,以及空气相对湿度。包括简单型和复杂型,简单型只有简单尘过滤装置,内有活性炭等,使用方便,但不能处理有毒化学物。复杂型由数个料桶组成,可以滤除碳氢化合物蒸气、石棉纤维、酸雾等。
(2)防护服:根据需要分四种类型:全包裹型;非全包裹型(带压缩空气型面罩);非全包裹型(带空气净化型面罩);一般防护服。全包裹型防护服是将手套、靴和面罩做成一体,以便整个防护服的密封。这样气体、液体、固体的有毒化学污染物都不能进入防护服内。
(3)国际通用的个人防护分级原则
1)A级个体防护
防护情况:接触可经皮肤吸收的气体;可致癌和高毒性化学物;极有可能发生高浓度蒸气暴露的情况;接触未知化学物;有害物浓度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可经皮肤吸收的化学物;缺氧环境。
个体防护设备:①呼吸防护: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②防护服:全封闭气密化学防护服,防酸、碱等各类物质,能够防止气体渗透。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④头部防护。安全帽。
2)B级个体防护
防护情况:种类确知的气态有毒化学物质,有害物浓度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不经皮肤吸收,缺氧环境。个体防护设备:①呼吸防护: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②防护服:头罩式化学防护服,非气密性,防化学液体渗透。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④头部防护:安全帽。3yc级个体防护
防护情况:非皮肤吸收气态有毒物,毒物种类和浓度已知,未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不缺氧。
个体防护设备:①呼吸防护:空气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正压或负压系统),过滤元件适合特定的防护对象。②防护服:隔离颗粒物,防少量液体喷溅。③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抗化学物。
4)D级个体防护
防护情况:非挥发性固态或液态物质,毒性或传染性低。
个体防护设备:①呼吸防护:不需呼吸防护。②防护服:与所接触物质相适应的防护服、防护手套和防护靴或鞋套。
(4)个体防护的穿戴和摘除:各类个体防护装备的穿戴顺序有所不同,但一般原则是先佩戴呼吸器,然后是防护服、眼面护具、手套和鞋靴(套)等,摘除顺序则相反。穿脱时动作要轻,
避免污染物扬起,尽量减少污染面在环境中暴露的面积和时间,脱去的污染装备应装入到双层塑料包装袋,并将口扎紧。
(二)饮用水污染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生活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其中,工业生产过程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污染尤为重要。如:含有各种有害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江、河、湖及沟塘,使得这些水体出现物理性污染,如水面上漂浮着油膜、泡沫等漂浮物,水的颜色发生改变,甚至发出臭味;同时,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酚、苯、氰、砷、汞、铬、镉、农药等有机物和无机物,造成水体的化学性污染;有时污水中还含有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甲型肝炎病毒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致病微生物,造成水体的生物性污染。
饮用水污染途径主要是通过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二次供水和使用不安全的水质处理剂、涂料、蓄水容器、管道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
饮用水污染调查与处理的目的是了解某一地区或流域水污染情况及其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和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及时消除或减轻污染危害,保障居民健康,并为进一步采取预防和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事件的处理
(1)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理原则
1)接到事件发生通知后,应及时向上级医师及单位主管领导汇报,以便及时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并尽可能详细了解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过程;污染物种类、品名、数量、性状及污染程度、危害和扩散趋势,同时立即向当地卫生主管及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出现人员伤亡时,通知当地和邻近地区的医疗单位,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必要的救护工作。
2)通知有关集中式供水单位或自备供水单位和个人,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和I临时供水措施,并通过多种媒体向居民通告,在污染事故未解除前,不得擅自饮用被污染的水。
3)制定水质监测方案,及时掌握水质污染现状、趋势和动态。
4)及时发现、登记、调查和处理供水区域内人群中出现的身体不适等异常现象。
5)督促供水单位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减少、控制、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围、程度,对能够进行打捞的毒物积极组织力量打捞,必要时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将污染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6)对污染范围广、危害重的事故,及时通知有关邻近地区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7)事故处理结束后,编写事故处理报告书,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处理经验,提出防范措施一和对策,上报有关单位。
(2)饮用水污染事件的控制
1)初步分析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时,应建议当地政府并协助有关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少、控制、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围、程度,如停止排放、关闭闸门、打捞污染物、引水冲洗等,必要时通知下游水厂和居民停止取用水。
2)经过现场调查和监测,当确定生活饮用水水源和水质污染时,应通知供水单位迅速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水处理工艺,强化水处理工艺的净化效果。如源水污染,现有水处理工艺不能控制时,应及时上报建议停止供水,启动临时供水措施,并通过各种媒体通告居民在事故未解除前,不得饮用污染的水。
3)在启用应急储备水源或采取临时送供生活饮用水时,对送供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做好输送水管道、送水车、储水容器的清洗消毒,以及送供水人员的健康管理。对送供水过程进行全程监控,防止水质污染。
4)根据生活饮用水污染情况,制定水质应急监测方案,增加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及管阀末梢水、二次供水或分散式供水的监测样本和监测频次,加大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现状、趋势和动态变化,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5)对于生物性污染事件,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继发性介水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加强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中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6),在生活饮用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供水单位恢复取水时,在恢复供水前应指导供水单位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和配水等设备、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经对出厂水、管网水及末梢水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式供水。
(3)受影响人群的保护:首先是停止供应和饮用受污染的水,供应替代饮用水(临时管道、水车送水、桶装水、瓶装水等);供水单位进行水质应急处理工艺调整,在常规水处理基础上针对污染物性质和种类,增加相应的水处理工艺,如:吸附工艺、氧化工艺或其他深度处理工艺,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向政府部门提出饮用水水源水体的保护问题,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紧缺的淡水资源。
当生活饮用水污染危及人群健康时,应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如污染造成环境恶化,危及居民健康时应建议组织疏散人群。对可疑供水污染区域内的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服药,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
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类宣传阵地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把握正面引导原则,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其他相关公共卫生问题的处置
(1)患者处置:根据污染物性质不同,对患者的处置也不同,基本原则是:立即救治患者,同时终止污染物对患者的影响。对于化学污染物导致的健康危害,以对症治疗和去除体内毒物为主;对于生物性污染物导致的健康危害,多数情况下以对症治疗与抗生素治疗相结合,同
时做好患者隔离,并做好密切接触者隔离或医学观察,对患者衣物、分泌物和排泄物、居室等进行消毒。
(2)控制危险因素:根据饮用水污染程度,提出让受影响居民禁止饮用或限制使用的建议,必要时停止供水,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将危害控制到最低,切实保障居民健康。当污染控制后恢复供水时,必须对供水管网,包括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彻底、全面的清洗消毒,直至水质稳定,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供水;供水前,提醒居民正式使用饮用水前,必须将管道内滞留的水放尽后,才能正常使用。
3.个人防护现场处理处理饮用水污染事件时,首先要自备饮水,尽量不饮用受污染地区的饮用水;在自备饮水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选择地势较高地区(尤其是水体上游)、且水质良好的水源,经过简易混凝沉淀、消毒后,烧开饮用。对于生物性饮用水污染事件.
还应做好预防性服药,以及衣物、用品等的消毒处理。
4.卫生处理
(1)生物性污染:当生活饮用水发生生物性污染时,在供水单位水处理能力能够确保水质生物安全性的同时,加大饮用水消毒力度,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同时,加大水质监测频率及时指导水质处理和消毒。在饮用水污染严重,而且超过水厂处理能力时,应及时停止供水,提供应急供水,同时在污染过后加大水厂及供水管网的清洗、消毒、冲洗,直至水质达标后才能恢复供水。
(2)化学性污染:当生活饮用水发生化学性污染时,在供水单位水处理能力能够确保水质化学安全性的同时,加大饮用水处理力度,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同时,加大水质监测频率,及时指导水质处理和消毒。在饮用水污染严重,而且超过水厂处理能力时,应及时停止供水,提供应急供水,同时在污染过后加大水厂及供水管网的清洗、消毒、冲洗,直至水质达标后才能恢复供水。
5.善后处理
(1)后期评估总结:在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置完毕后,负责调查处置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置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总结,评估内容包括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种类和性质、事件对社会、经济和公众心理及健康的影响、应急响应过程、调查步骤和方法、对患者所采取的救治措施、调查结论、有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等。评估总结应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2)资料收集整理:参与调查处置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分别将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有关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查处等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档案。
(3)技术报告的编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理后,应及时编制事件处理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事件经过:包括饮用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过程、影响范围和受影响人数等。
2)饮用水污染性质及程度:包括污染物的来源、品名、种类、性状、数量、污染途径、范围及程度,以及污染的扩散趋势等。
3)事件处理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和污染范围,对污染暴露人群数量和分布的调查;以及对事件地区影响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个案调查、采集水样、人体排泄物及生物材料、粪便、血液等,以确定中毒原因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程度等。
4)事件转归:事件最终的受影响人数、范围,产生的健康危害及其程度,受害人数;事件导致水质污染程度、范围,主要污染物质及其浓度。上述状况经过处理后的最终结果。
5)事件处理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哪些措施对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起到较好的作用,哪些措施未起到作用,还有哪些措施应该采取而没有采取的。
6)建议:通过饮用水污染事件本身及处理过程,从专业角度提出预防饮用水污染和控制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的建议。
相关考题:
问答题《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预案》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哪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