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一词广泛使用是从1918年建立歌谣研究会的()。A、北京大学B、燕京大学C、清华大学D、南京大学

“儿歌”一词广泛使用是从1918年建立歌谣研究会的()。

  • A、北京大学
  • B、燕京大学
  • C、清华大学
  • D、南京大学

相关考题:

"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是由()发起的。 A.北京大学B.中山大学C.清华大学D.武汉大学

1918年,歌谣研究会创办了《歌谣》周刊,对发表的适合于儿童歌唱的歌谣冠以“儿歌”之名,倡导者中除了沈尹默、刘半农等学者外,还有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 )。A.周作人B.蔡元培C.赵景深D.叶圣陶

抗战时期在昆明共同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学校有(  )A.北京大学B.清华大学C.南京大学D.南开大学

经过努力,甲、乙、丙、丁等4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4所名校。9月初,甲、丙与乙、丁分别奔赴两座不同的城市去上学了。已知:(1)甲没有上北京大学 (2)乙没有上清华大学 (3)丙没有上南京大学 (4) 丁没有上东南大学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甲没有上清华大学B.乙没有上北京大学C.丙没有上东南大学D. 丁没有上北京大学

1918年,歌谣研究会创办了《歌谣》周刊,对发表的适合于儿童歌唱的歌谣冠以“儿歌”之名,倡导者中除了沈尹默、刘半农等学者外,还有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  )。 A、周作人B、蔡元培C、赵景深D、叶圣陶

孙国华的大学就读于:()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C、燕京大学D、朝阳大学

1918年,()开展征集歌谣运动。A、清华大学B、禹贡学社C、徐志摩D、北京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并于1922年创办了()周刊。这些学术活动不仅使民俗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在中国得以开辟,而且使中国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得以产生。A、《民俗》B、《风俗》C、《艺术》D、《歌谣》

20世纪初期,由蔡元培、沈尹默、刘半农建立的歌谣研究会创办了《歌谣周刊》,将适合儿童歌唱的“歌谣”冠以“儿歌”之名,具体时间是()A、1912年B、1914年C、1916年D、1918年

经过努力,甲、乙、丙、丁等4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4所名校。9月初,甲、丙与乙、丁分别奔赴两座不同的城市去上学了。已知:(1)甲没有上北京大学;(2)乙没有上清华大学;(3)丙没有上南京大学;(4)丁没有上东南大学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A、甲没有上清华大学B、乙没有上北京大学C、丙没有上东南大学D、丁没有上北京大学

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是()。A、南京大学B、北京大学C、浙江大学D、清华大学

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由哪三所高校合并组建?()A、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南开大学B、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C、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

“儿歌”一词被广泛使用是在()A、19世纪中叶B、“五四”之后C、20世纪中期D、“五四”之前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曾明确提出当时搜集民间歌谣有两个目的,即学术的和()

1918年,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学者沈尹默、刘半农等人倡导下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创办了《歌谣》周刊,对发表的歌谣冠以“()”之名,从此()一词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

“五四”时期,成立歌谣征集处,后又成立歌谣研究会,使“儿歌”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学者是()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黎锦辉

西南联大合并的学校中不包括()。A、燕京大学B、北京大学C、清华大学D、南开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的校训。A、北京大学B、清华大学C、天津大学D、南京大学

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是“五四”运动的主要策源地,曾是哪个学校的校舍之一?()A、北京大学B、清华大学C、燕京大学D、辅仁大学

填空题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曾明确提出当时搜集民间歌谣有两个目的,即学术的和()

单选题“儿歌”一词被广泛使用是在()A19世纪中叶B“五四”之后C20世纪中期D“五四”之前

单选题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由哪三所高校合并组建?()A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南开大学B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C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

单选题西南联大合并的学校中不包括()。A燕京大学B北京大学C清华大学D南开大学

单选题191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并于1922年创办了()周刊。这些学术活动不仅使民俗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在中国得以开辟,而且使中国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得以产生。A《民俗》B《风俗》C《艺术》D《歌谣》

单选题1918年,()开展征集歌谣运动。A清华大学B禹贡学社C徐志摩D北京大学

单选题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是()。A南京大学B北京大学C浙江大学D清华大学

多选题民国时期,下列位于北京的大学有哪些?()A北京大学B南开大学C清华大学D燕京大学